滿江紅為什么叫寫懷(滿江紅 寫懷)
今天給各位分享滿江紅為什么叫寫懷的知識,其中也會對滿江紅 寫懷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岳飛的那首詞標準來說叫《滿江紅-寫懷》還是叫《滿江紅-怒發沖冠》
岳飛的那首詞標準來說,叫《滿江紅-寫懷》,而《滿江紅-怒發沖冠》是明朝人寫的
岳飛《滿江紅·寫懷》
全文內容:
滿江紅
宋岳飛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白話翻譯:
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滿江紅·寫懷》一般指《滿江紅·怒發沖冠》。
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關于此詞的創作背景,有多種說法。有學者認為此詞約創作于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前后,也有人認為作于紹興四年(1134)岳飛克復襄陽六郡晉升清遠軍節度使之后。
作者簡介
岳飛(1103—1142),南宋抗金將領。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被秦檜所陷,被害于大理寺獄。孝宗時追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滿江紅·寫懷
岳飛的《滿江紅·寫懷》,是在什么背景下寫出來的?
第一種說法:岳飛第一次北伐,即岳飛30歲出頭時所作。第二種說法:公元1136年(紹興六年)。紹興六年,岳飛第二次出師北伐岳飛很快發現自己是孤軍深入,既無援兵,又無糧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飛壯志未酬,鎮守鄂州時寫下了千古絕唱的名詞《滿江紅》。第三種說法:《滿江紅》創作的具體時間應該是在岳飛入獄前不久。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白話翻譯:
我怒發沖冠登高倚欄桿,一場瀟瀟細雨剛剛停歇。抬頭望眼四望遼闊一片,仰天長聲嘯嘆。壯懷激烈,三十年勛業如今成塵土,征戰千里只有浮云明月。莫虛度年華白了少年頭,只有獨自悔恨悲悲切切。
靖康年的奇恥尚未洗雪,臣子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只想駕御著一輛輛戰車踏破賀蘭山敵人營壘。壯志同仇餓吃敵軍的肉,笑談蔑敵渴飲敵軍的血。我要從頭徹底地收復舊日河山,再回京闕向皇帝報捷。
《滿江紅·寫懷》一般指《滿江紅·怒發沖冠》。
此詞上片抒寫作者對中原重陷敵手的悲憤,對局勢前功盡棄的痛惜,表達了自己繼續努力爭取壯年立功的心愿;下片抒寫作者對民族敵人的深仇大恨,對國家朝廷的赤膽忠誠。全詞情調激昂,慷慨壯烈,顯示出一種浩然正氣和英雄氣質,表現了作者報國立功的信心和樂觀主義精神。
滿江紅·寫懷意思
滿江紅是詞牌,寫滿江紅的人很多,你指哪首?先給你看倆岳飛《滿江紅》賞析[b]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同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憾,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b]———————————[b]【注釋】[/b]怒發沖冠:形容憤怒至極。瀟瀟:形容雨勢急驟。長嘯:感情激動時撮口發出清而長的聲音,為古人的一種抒情這舉。等閑:輕易,隨便。靖康恥: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虜走徽、欽二帝。賀蘭山: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天闕:宮殿前的樓觀。[b]【譯文】[/b]我怒發沖冠,獨自登高憑欄,陣陣風雨剛剛停歇。我抬頭遠望天空一片高遠壯闊。我禁不住仰天長嘯,一片報國之心充滿心懷。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塵土,八千里經過多少風云人生。好男兒,要抓緊時間為國建功立業,不要空空將青春消磨,等年老時徒自悲切。靖康年間的奇恥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卻。作為國家臣子的憤恨,何時才能泯滅!我要駕上戰車,踏破賀蘭山缺。我滿懷壯志,發誓喝敵人的鮮血,吃敵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復舊日山河,再帶著捷報向國家報告勝利的消息。[b]【賞析】[/b]這是一首氣壯山河、傳誦千古的名篇。表現了作者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紹興六年(公元1136年)岳飛率軍從襄陽出發北上,陸續收復了洛陽附近的一些州縣,前鋒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舉收復中原,直搗金國的老巢黃龍府(今吉林農安,金故都)之勢。但此時的宋高宗一心議和,命岳飛立即班師,岳飛不得已率軍加到鄂州。他痛感坐失良機,收復失地、洗雪靖康之恥的志向難以實現,在百感交集中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滿江紅》詞。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飛,親眼目睹了華夏的山河破碎,國破家亡,他少年從軍,以“精忠報國”、“還我山河”的已任。轉站各地,艱苦斗爭,為的是“收拾舊山河”。這首詞所抒寫的即是這種英雄氣。上片通過憑欄眺望,抒發為國殺敵立功的豪情,下片表達雪恥復分,重整乾坤的壯志。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灑、白了了少年頭,空悲切。“三十”兩句,自傷神州未復,勸人及時奮起,可為千古箴銘,而“八千里路”嚴峻激烈的復國征戰,尚露熱血之奮搏,遂以“莫等閑”自我激勵,實現其驅除胡虜,復我河山之壯志。[b]【作者簡介】[/b]岳飛(1103—1141),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南)人。抗金名將,官至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以不附和議,被秦檜害死。孝宗時復官,謚武穆。寧宗時追封鄂王,理宗時改謚忠武。有《岳武穆集》。《全宋詞》錄其三首。================================================蘇軾《滿江紅·江漢西來》賞析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江漢西來,高樓下、蒲萄深碧。猶自帶,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君是南山遺愛守,我為劍外思歸客。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江表傳》,君休讀;狂處士,真堪惜。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愿使君、還賦謫仙詩,追黃鶴。此詞是作者貶居黃州期間寄給時任鄂州太守的友人朱守昌的。詞中既景中寓情,關照友我雙方,又開懷傾訴,談古論今。作者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情達意,既表現出朋友間的深厚情誼,又在發自肺腑的議論中表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詞中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言直意紆,表達出蒼涼悲慨、郁勃難平的激情。上片由景及情。開篇大筆勾勒,突兀而起,描繪出大江千回萬轉、浩浩蕩蕩、直指東海的雄偉氣勢。江漢,即長江、漢水。長江、漢水自西方奔流直下,匯合于武漢,著名的黃鶴樓在武昌黃鵠山巋然屹立,俯瞰浩瀚的大江。此二句以高遠的氣勢,抓住了當地最有特色的勝景偉觀,寫出了鄂州的地理特點。“蒲萄深碧”,化用李白的詩句“遙看漢水鴨頭綠,恰似葡萄初酦醅”,形容流經黃鶴樓前的長江呈現出一派葡萄美酒般的深碧之色。以下“猶自帶”三字振起,繼續以彩筆為江水染色。李白又有“江帶峨眉雪”之句(《經亂離后天恩流夜郎憶舊游書懷》);杜甫《登樓》詩云:“錦水江春然來天地”。蘇軾在此不僅化用前人詩句,不著痕跡,自然精妙,而且用“匍萄”、“雪浪”、“錦江”、“春色”等富有色彩感的詞語,來形容“深碧”的江流,筆飽墨濃,引人入勝。詞人將靈和樓前深碧與錦江春色聯系起來,不但極富文采飛揚之美,而且透露了他對花團錦族、充滿春意的錦城的無限追戀向往之情,從而為下文“思歸”伏脈。以下由景到人,既上接岷江錦水,引動思歸之情;又將黃鶴樓與赤壁磯一線相連,觸發懷友之思。“對此間、風物豈無情殷勤說”,既總束上片,又領起下片,由風景人物引發思歸懷古之情。換頭兩句,勸友人休讀三國江左史乘《江表傳》。該書多記三國吳事跡,原書今已不傳,散見于裴松之《三國志》注中。以憤激語調喚起,恰說明感觸很深,話題正要轉向三國人物。“狂處士”四句,緊承上文,對恃才傲物、招致殺身之禍的禰衡,表示悼惜。禰衡因忠于漢室,曾不受折辱,大罵曹操,曹操不愿承擔殺人之名,故意把他遣送給荊州剌史劉表,劉表又把他轉送到江夏太守黃祖手下,后被黃祖所殺,葬于漢陽西南沙洲上,因為禰衡曾撰《鸚鵡賦》,有聲名,故后人稱此洲為鸚鵡洲。“空洲對鸚鵡,葦花蕭瑟”,以蕭索之景,寓惋惜之情,意在言外。接著筆鋒一轉,把譏刺的鋒芒指向了迫害文士的曹操、黃祖。“不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爭底事”,即爭何事,意謂書生何苦與此輩糾纏,以惹禍招災。殘害人才的曹操、黃祖,雖能稱雄一時,不也歸于泯滅了嗎!此句流露出蘇軾超然物外、隨緣自適的人生態度。收尾三句,就眼前指點,轉出正意,希望友人超然于風高浪急的政治漩渦之外,寄意于歷久不朽的文章事業,撰寫出色的作品來追躡前賢。李白當年游覽黃鶴樓,讀到崔顥著名的《黃鶴樓》詩,曾有擱筆之嘆,后來他寫了《登金陵鳳凰臺》、《鸚鵡洲》等詩,據說都是有意同崔顥競勝比美的。蘇軾借用李白的故事,激勵友人寫出趕上《黃鶴樓》詩的名作。這既是勉人,又表露出作者對于永恒價值的追求。這首詞由景及情,思鄉懷古,由豪入曠,超曠中不失賦詩追黃鶴的豪情壯采,不失對于人生的執著追求。詞的上片,由江漢西來、樓前深碧聯想到岷峨雪浪、錦江春色,引出思歸之情,又由“葡萄深碧”之江色連接著黃鶴樓和赤壁磯,從而自然地觸發懷友之思;下片由思鄉轉入懷古,就禰衡被害事發抒議論與感慨,最后又歸到使君與黃鶴。全詞形散而神不散,大開大合,境界豪放,議論縱橫,顯示出豪邁雄放的風格和嚴密的章法結構的統一。一則,它即景懷古,借當地的歷史遺跡來評人述事,能使眼中景、意中事、胸中情相互契合;再則,它選用內涵豐富、饒有意趣的歷史掌故來寫懷,藏情于事,耐人尋味;三則,筆端飽和感情,有一種蒼涼悲慨、郁憤不平的激情,在字里行間涌流。
《滿江紅》是岳飛寫的嗎?
人們都知道,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詞作《滿江紅》,是南宋民族英雄岳飛的作品。然而近代以來,不斷遭到學者的質疑,也有不少學者為之辯解,展開了幾輪激烈的爭論。由于雙方都拿不出過硬的證據,問題依然無法解決。
岳飛這首慷慨激昂、氣壯山河的《滿江紅》,曾激起古今多少能人志士的英雄豪情。認真讀來,確令人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
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寫此詞時,中原人民正遭受著北方少數民族鐵騎的踐踏和蹂躪。其雄壯激昂的詞文,抒發著岳飛對外族侵略者和朝廷投降派的滿腔悲憤,表達了岳飛決心驅逐敵寇、收復國土的豪情壯志,更反映出岳飛憂國憂民、不屈不撓的愛國思緒。這首千古絕唱似乎也濃縮了岳飛一生征戰的業績,其所鑄就的文化精神,一直在神州大地上為人們所傳頌。
然而從近代開始,此詞作者是否為岳飛的問題引發了學術界不斷的爭議,看來問題確實還頗為棘手。首先提出質疑的是學者余嘉錫,他在《四庫提要辨證》中指出:這首詞最早見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徐階編的《岳武穆遺文》,它是根據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提學副使趙寬所書岳墳詞碑而收入的,趙寬對這首彌足珍貴的詞作之源流出處,卻無一言提及。在此前也從未見有宋、元時人的記載或題詠跋尾,更不見于岳飛孫子岳珂所編的《金佗粹編·岳王家集》。要知道,岳珂在收集岳飛的遺文時,曾是如此的不遺余力,此集從編定到重刊,經歷了三十一年,為何如此長時間內仍沒收到此詞?為什么此詞突然出現在明朝中葉?而且趙寬碑記中提及的岳飛另一首詩《送紫巖張先生北伐》,經明朝人的考證是偽作。所以該詞的來歷同樣可疑,可能是明朝人的偽托之作。
持不同意見的學者指出,岳飛被害時,家存文稿被查封,家人無法妥為保管。此后,秦檜及其余黨把持朝政數十年,岳飛的文稿進一步散佚。宋孝宗時,岳飛冤獄雖得平反,但已歷數十年的劫難,經岳霖、岳珂兩代人的努力,仍然不能收集到岳飛全部的遺文,也是很自然的事。據現有的史料來看,岳霖父子的收集確有遺漏的實證,如《賓退錄》中載有岳飛的《題新淦蕭寺壁》一詩:“雄氣堂堂貫斗牛,暫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不問登壇萬戶侯”。就不見于《岳王家集》中。后又歷經元朝異族的統治,岳飛的聲名還是受到壓抑,直到明朝才逐漸改觀,這一歷史事實,造成《滿江紅》不見于宋、元人著錄,而到明代中葉才出現和流傳。同時,歷史上一些作品湮沒多年,歷久始彰的情況也不乏其例,如唐末韋莊的《秦婦吟》就被湮沒了九百年,但人們并不因此而懷疑其真實性。古代私人一些孤本藏書,往往視為珍寶,不肯輕易宣泄外人,因而某些作品手稿在經歷了一段年月后方才出現的情況,也并不稀奇。
著名詞學家夏承燾對余氏持贊同意見,并進一步提出,詞中的“賀蘭山”位于今河套之西的寧夏境內,南宋時屬西夏,不屬于宋金交戰的境域之內。而岳飛伐金是要“直搗黃龍府”。該金國的大本營位于今吉林省境內,與賀蘭山幾乎是南轅北轍。如果此詞真出之岳飛之手,不應方向乖背如此。此外,“賀蘭山”不同于泛稱邊塞的“玉門”、“天山”之類。其入于史記詩文,唐宋人一般都是實指,明朝中葉也同樣如此,不應該只在岳飛此詞中是泛指。在明代,北方韃靼人常取道賀蘭山入犯甘州、涼州一帶,弘治十一年(1498),明將王越率軍就在此與韃靼打了個勝仗。因此,“踏破賀蘭山缺”在明代中葉實是一句抗戰口號,在南宋是決不會有此說法的。這首詞出現在明代中葉,正是作者對當時的地理形勢和時代意識的反映,所以推測作偽者可能是進士出身的王越或其幕僚。
持不同意見的學者認為,賀蘭山應是泛指而非實指,就如詞中寫“胡虜肉、匈奴血”,而不用“女真肉、金人血”一樣,都是文學上慣用的比喻手法。當時,辛棄疾曾將長安比作汴京,陸游也將天山比作中原前線,不能說他們都犯了地理常識方面的錯誤。而且西夏與北宋向來就有戰事,用賀蘭山實指敵境也未嘗不可。有學者還指出,根據河南浚縣的有關縣志,查明在王越總督軍務,專辦西事而率軍寧夏之時(1471)的十四年前,即在天順二年(1458),就有湯陰庠生王熙書寫了《滿江紅》,并刻石立于岳廟。王越后親去祭拜岳廟并賦寫了《謁岳王祠》七言詩,更是在弘治元年(1488)之后。所以認為王越或其幕僚作偽的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
持支持意見的學者還從詞的風格上進行探究,認為《滿江紅》是如此慷慨激昂,英雄氣概橫溢,而岳飛的另一首詞《小重山》,卻是那樣的低徊婉轉,惆悵失望,兩詞的格調和風格大相徑庭,似非出自一人之手。同時,《滿江紅》所云“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都是盡人皆知的典故和材料,這是一首有事跡、有心志,但沒有閱歷的詞,一個作偽者還是比較容易寫就的。
持不同意見的學者指出,文學史上兼擅兩種風格的作家很多,豪放派大師蘇軾、辛棄疾諸人,也不乏婉約清麗之作。蘇東坡既寫過“大江東去”這樣雄渾激昂的名篇,也寫了一些情調幽怨纏綿的小曲。因此不能斷定寫了《小重山》的岳飛,就寫不出《滿江紅》。其實《滿江紅》的一些思想與筆法,在岳飛其他作品中也有反映。如岳飛《五岳祠盟記》中有“蹀血虜廷,盡屠夷種”,與“饑餐胡虜肉,渴飲匈奴血”如出一轍。上引詩句“不問登壇萬戶侯”,可說是“三十功名塵與土”的注腳。“雄氣堂堂貫斗牛”也與“怒發沖冠”、“壯懷激烈”異詞同工。再如岳飛《永州祁陽縣大營驛題記》說“他日掃清胡虜,復歸故國,迎兩宮還朝,寬天子宵旰之憂”及上引詩句“暫將直節報君仇,斬除頑惡還車駕”,都與“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內容基本一致。所以《滿江紅》是岳飛內心真實思想情感的反映,后人不必糾纏于一些瑣碎問題。
還有學者對岳飛的履歷和詞的內容作了詳盡考證后,得出該詞是岳飛三十足歲時的作品。“三十功名塵與土”是真實的寫照,此時,岳飛戰功卓著,正成為朝廷新擢升的名將,被任命為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成為朝廷執掌方面大權的大臣。時岳飛置司江州,九月氣候適逢秋季,當地多雨。所以詞中有“瀟瀟雨歇”之句。又從九江奉旨入朝謹見,“計其行程,足逾八千里”,又與“八千里路云和月”相合。將要被皇帝召見,“因責任重大,身被殊榮,感動深切,乃作成此壯懷述志的《滿江紅》詞。”從而斷定此詞作于紹興三年(1133)秋季九月的九江,是當時岳飛所處境遇的真實感受。
在人們一致肯定這首詞的思想價值和歷史作用的同時,人們也同時希望這首詞的作者還是民族英雄岳飛,但到底其歷史事實如何,還有待進一步的考證和爭論。
岳飛 滿江紅 為什么叫寫懷?
因為,就是為了抒發自己心中的郁悶。表達出抗金兵的決心!
——這不是寫懷嘛?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關于滿江紅為什么叫寫懷和滿江紅 寫懷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