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詩到元和體變新的原因
本篇文章給大家談談如何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以及詩到元和體變新的原因對應的知識點,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關于李賀的詩評 急!
李賀是一位嗅覺非凡敏感而非凡鐘情芳香氣味的詩人。他在作品中描繪了植物芳香、物品芳香、美人芳香,表達了詩人渴望愛情、功名的生命體驗,也傳達了唐代芳香建筑和芳香飾品的文化信息。
“長吉之瑰詭,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嚴羽《滄浪詩話》)?!霸姷皆腕w變新”(白居易),韓孟、劉柳、元白導致了中唐詩風之大變,而李賀以其“瑰詭”立于中唐詩壇,表現出獨特的詩風。
李賀從小體弱多病,相貌奇異,“長吉細瘦、通眉、長指爪”(《昌谷集·李長吉小傳》)。成人后官卑職冷,憂傷失意,導致他失去了常人的平衡心態而呈現為輕度變態的特征。
李賀的變態心理在他詩歌中主要呈現為“秋墳鬼唱鮑家詩”式的呻吟,詩作充斥著荒墳古墓、鬼火靈光之類的怪異意象。他的變態心理也體現對仙界的圣潔和美好的幻想,尤其表現在對“香”意象的創造上。
據《李賀詩索引》統計,“香”出現了八十二處①。通檢清人王琦所編《李賀詩歌集注》,李賀的香意象有三大類型。
一、植物芳香
植物芳香中,既有單一原生態,也有通感復合態。
單一原生態的如“丁香”摘要:
亂系丁香梢,滿欄花向夕(《難忘曲》)。
瑤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巫山高》)。
如“竹香”摘要:
侵衣野竹香,蜇蜇垂葉厚(《感諷五首》其五)。
竹香滿凄寂,粉節涂生翠(《昌谷詩》)。
再如其他各類植物之香摘要:
江頭櫨樹香,岸上蝴蝶飛(《追和柳惲》)。
楓香晚花靜,錦水南山影(《蜀國弦》)。
這些都是植物體本身能發出并能為人的嗅覺所直接感受到的“香”,便是自然原生態植物之香。李賀詩歌還有通感復合態的植物芳香?!巴ǜ小笔侵肝膶W藝術創作和鑒賞中各種感覺器官間的互相溝通,即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等各種官能可以相互溝通,不分界限。在通感中,顏色似乎會有溫度,聲音似乎會有形象,冷暖似乎會有重量。
氣味的分類是心理學的一大難題,然而李賀運用通感對氣味——主要是香味,進行了條分屢析摘要:
暖香——熟杏暖香梨葉老,草梢竹柵鎖池痕(《南園》)。
寒香——細露濕團紅,寒香解夜醉(《石城曉》)。
枯香——曉木千籠真蠟彩,落蒂枯香數分在(《新夏歌》)。
刺香——刺香滿地菖蒲草,雨梁燕語悲聲老(《新夏歌》)。
膩香——斫取青光寫楚辭,膩香春粉黑離離(《昌谷北園新筍》其六)。
澀香——松柏愁香澀,南園幾夜風(《王濬墓下作》)。
新香——蛇子蛇孫鱗蜿蜿,新香幾粒洪崖飯(《五粒小松歌》)。
嫣香——可憐日暮嫣香落,嫁和春風不用媒(《南園十三首》)。
古香——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帝子歌》)。
暖香,是膚覺通于嗅覺,描述南園暖熱氣候條件中杏的芳香。
寒香,是膚覺通于嗅覺?!皥F紅,花也。有露潤之,其香甚寒,嗅之可以解夜來之醉”②。
枯香,是干枯衰敗的花香,視覺通于嗅覺。
刺香,刺鼻的香氣,是膚覺通于嗅覺。王琦說摘要:“刺,謂其(菖蒲草)葉尖如刺?!币酝庑谓忉尅按滔恪?,似乎不妥,假如以“味辛”的氣味解釋更符合李賀嗅覺敏感真相。
膩香,是濃烈粘膩的竹香,觸覺通于嗅覺。
澀香,是苦澀辛辣的松香,觸覺通于嗅覺。
新香,是清新淡雅的小松樹氣味,視覺通于嗅覺。
嫣香,是繽紛艷麗的花的濃香,視覺通于嗅覺。
古香,是老桂花樹的成熟香氣,視覺通于嗅覺。
二、物品芳香
自然物品類摘要:
香雨——依微香雨青氛氳,膩葉蟠花照曲門(《河南府試十二月樂詞》四月)。
桃膠香——桃膠迎夏香琥珀,自課越傭能種瓜(《南園十三首》其三)。
香鉤——窗含遠色通書幌,魚擁香鉤近石磯(《南園十三首》其八)。
香露——一夕繞山秋,香露溘蒙菉(《七月一日曉入太行山》)。
香泥——水灌香泥卻月盆,一夜綠房迎白曉(《牡丹種曲》)。
香雨,雨自花間而墜者,故有香。
桃膠香,桃樹分泌的汁液,凝如琥珀,含香。
香鉤,魚餌之香。
香露,花上露水。
香泥,泥土本來芳香,種了牡丹更香。
人工物品類的香主要是芳香建筑及其裝飾物品的香。
唐人非凡重視芳香建筑,“唐代皇家建筑和達官貴人住宅府邸,曾大量使用香料作為建筑材料。這些材料或由政府規定把香料作為貢品、賦物收納進入京城?!洞筇屏洹肪砣龖舨坷芍袉T外郎條記裁摘要:全國十道貢賦之中有麝香、香漆、絳香、胡桐香、零陵香、沉香、甲香、丁香、詹糖香蜀椒等。同書卷二十太府寺右藏署條也記載摘要:永州的零陵香,廣府的沉香、霍香、熏陸香、雞舌香,京兆的艾納杏、紫草等,均屬必征貢的藏品。海外貢使還經常帶來異常名貴、珍花嘉樹的南洋龍腦香、康國郁金香、波斯的安息香等”③。
李賀的詩中出現過“香筒”“燃香”“燭香”“香火”“熏香”以及由熏香而導致美人衣物的香等等香的物品或熏香的習氣,這些是為生活裝飾性、養生性的“香”,尤其以“燃香”為多見,而燃香不僅僅為了熏香,也為了記時,反映了唐代香文化的細節。
好持掃羅薦,香出鴛鴦熱(《黃頭郎》)。
——香從鴛鴦形的燃香爐冒出。
沉香火暖茱萸煙,酒觥綰帶新承歡(《屏風曲》)。
——沉香木燃茱萸煙。
象口吹香毾登毛暖,七星掛城聞漏板(《宮娃歌》)。
——象形燃香器皿,“空中以燃香,使煙自口出”④。
曉奩妝秀靨,夜帳減香筒(《惱公》)。
——“香筒,帳中燒香器,至曉火盡故香減”⑤。
守帳然香暮,看鷹永夜棲(《送秦光祿北征》)。
——“香,謂記時刻之香”⑥。
行處春風隨馬尾,柳花偏打內家香(《酬答二首》)。
——“內家香”是宮廷制作的香。
樓頭曲宴仙人語,帳底吹笙香霧濃(《秦宮詩》)。
——當是熏香為宴會助興。
金蟾呀呀蘭燭香,軍裝舞妓聲瑯鐺(《榮華樂》)。
——蟾形熏香器皿。
女巫澆酒云滿空,玉爐炭火香鼕鼕(《神弦》)。
——女巫迎神以香氣、鼓聲,故覺香氣似帶咚咚之聲,似非訛文而為通感,聽覺通于嗅覺。
人閑春蕩蕩,帳暖香揚揚(《感諷六首》其一)。
——住室熏香。
歸來無人識,暗上沉香樓(《莫愁曲》)。
——沉香木制作的樓房。
三、美人芳香
在李賀的一些詩歌中,“香”是美人芳香——
織可承香汗,裁堪釣錦鱗(《竹》)。
花樓玉鳳聲嬌獰,海綃紅文香淺清(《秦王飲酒》)。
真珠小娘下青廓,落苑香風飛綽綽(《洛姝真珠》)。
花袍白馬不歸來,濃蛾疊柳香唇醉(《洛姝真珠》)。
綠香繡帳何時歇?青云無光宮水咽(《李夫人》)。
玉轉濕絲牽曉水,熱粉生香瑯玕紫(《夜飲朝眠曲》)。
西施曉夢綃帳寒,香鬟墮髻半沉檀(《美人梳頭歌》)。
在李賀的意念里,只要是美人,只要涉及到女人,都帶上了“香”。
“香汗”是美人身體特有的;“海綃紅文”指美人服裝;“香風”指美人帶來的香氣;“香唇”,美女的芳唇;“綠香”——為何不用“暖香”來寫李夫人之遺香?因為李夫人此時已經仙去,但帳中香氣尚未歇息,“綠”更給人一種沉重哀痛之感,李賀的色彩運用很豐富,這一“綠”字寫活了詩人心境;“熱粉生香”是指女人臉上因熱而散發出香氣;“舞裙香”,美女衣飾香;“香鬟”是指美人的頭發。
李賀“香”的世界中,有他對于愛情、功名的向往,也是對黑暗、乏味、單調的現實世界的補償性幻想。
注釋摘要:
①唐文、尤振中、馬恩雯、劉翠霞編摘要:《李賀詩索引》第353~355頁,齊魯書社1984年版。
②④⑤⑥[唐李賀著,[清王琦等注摘要:《李賀詩歌集注》第221、129、144、166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③葛承雍摘要:《唐代芳香建筑的文化透視》,見鄭學檬、冷敏述主編摘要:《唐文化探究論文集》第507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為什么說“法從長慶辭高古,詩到元和體變新”
“長慶體”之稱始于宋人,緣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是對唐代白居易、元稹詩的泛稱,所指較為寬泛。清以后,其內涵所指逐漸確定下來,成了以《長恨歌》、《琵琶行》、《連昌宮詞》為代表的那種敘事風情宛轉、語言搖蕩多姿、平仄轉韻的七言長篇歌行之專用名詞。長慶四年十二月,元稹將白居易的詩文編定為五十卷,命名為《白氏長慶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題名《元氏長慶集》。盡管“長慶”僅四年時間,在元、白的創作中只是很短的一個階段,但是作者本人表示認同,《新唐書·藝文志》載錄作“《白氏長慶集》七十五卷”、“《元氏長慶集》一百卷”。宋人目錄流傳于今者,如晁公武《郡齋讀書志》、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等,亦均作《白氏長慶集》、《元氏長慶集》??芍未鷷r,元稹、白居易的詩文均以《長慶集》之名行世,當時人們也習慣于如此稱呼他們的文集。由此可以推定,“長慶體”即元白體之別名。
第四編 隋唐五代文學(4-7)
第四章 杜甫
第一節 杜甫及其詩歌的詩史性質
理解:
① 杜甫的生平際遇、思想性格與其詩歌創作
杜甫是初唐著名詩人,奉儒守素的家庭文化傳統對他忠君戀闕、仁民愛物的思想有巨大影響。后來困居長安十年,窮困潦倒。安史之亂后,流離失所,一身病痛。
杜甫的思想受儒家影響較大,但他與道教、佛教中人也多有來往,未限于一宗一派。作為“詩圣”,杜甫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心中的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著當時的“社會良知”。杜甫不僅做了動蕩時代苦難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貼近現實有血有淚的動地歌吟,呈露出仁者襟懷,由此形成的杜詩風格的大、重、拙,是傳統儒家人文精神的最高詩意所在。
② 杜甫的新題樂府
杜甫繼承了《詩經》、《離騷》重興寄的愛國憂民精神,又發展了兩漢樂府民歌“寫時事”的優良傳統,創立了“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樂府。
應用:
① 杜詩的寫實手法
1)杜詩的詩史性質,決定了寫實的寫作手法。以時事入詩,直面社會現實,確實是杜詩很突出的特點。
2)杜甫的樂府古體詩,除了效法漢魏古樂府取題的用意以“行”詩寫時事外,還能自立新題,獨創格調,如《兵車行》。
3)杜詩的寫實,既敘事件經過,又用力于細部描寫。這些細部描寫,或人或物或心情,精心刻畫,從細微處見出真實,展開畫面,把人引入某種氛圍、某種境界。
4)杜詩的寫實還融入了強烈的抒情,以時事入詩卻含有淚水和深情。這除了他能設身處地為老百姓著想外,還在于他本人就是普通百姓中的一員,只要真實地講自己的所見所聞和感受敘述出來,就成為了人民的代言人。
② 杜詩的詩史性質
1)杜甫的詩歌形象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的時代動亂。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素有“詩史”的美譽。這首先在于杜詩具有史的認識價值。常被人提到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在他的詩中都有反映。
2)杜詩的“詩史”性質,主要的還不在于它提供了史的事實。史實只提供事件,而杜詩則提供比事件更為廣闊、更為具體也更為生動的生活畫面。即使是從一個人、一個家庭寫起的戰爭帶給百姓的苦難,寫他們的遭遇,寫他們的內心的悲酸,仍然可以感受到其時社會的某些心理狀態。從認識歷史的起初面貌說,這一類詩,也具有詩史的意義。
第二節 杜甫的律詩
理解:“拗體”律詩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詩譜式,就律體的變格創為“拗體”。杜甫七律的拗句無規律可尋,體現了詩人造語貴新,同中求異的創作追求。
應用:
① 杜甫絕句的藝術特點
杜甫入蜀后所作的絕句多為描寫當地風景和風俗人情的組詩,如《絕句漫興》九首其一、《江畔獨步尋花七絕句》。
與盛唐時期一般絕句不同的是,杜甫的絕句在聲調上不是那么悠揚和諧,但章法、句法多變,刻畫細致,能曲折達意,而且受民歌的影響,更多的雜有當時流行的口語。杜甫的這類詩,既有聯篇的吟唱,又有單篇的短章;既有常調,又有拗體,多一氣呵成的真實之作,其妙處在于含意深婉。但聲調拗峭、筆墨質實,且多議論,改變了盛唐絕句蘊藉含蓄的清麗格調,創立了一種與其沉郁頓挫風格一致的絕句新風貌。
② 杜甫律詩創作成就
杜甫把律詩的題材范圍擴大到幾乎與古體詩同樣廣闊的程度,在藝術上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
1)五律七律兼擅
杜甫對五律的把握,已到了非常純熟、運用自如的程度,不但韻律精細,且詩境渾成而多變化,有意境壯闊忽轉為凄涼的,也有氣象巍峨忽轉為情景細致婉約的,做到了不拘一格,如《月夜》。
杜甫是七律的第一位大家,他創作了超過前人創作數量總和的七律。杜甫把律詩寫得縱橫恣肆,極盡變化之能事,合律而又看不出聲律的束縛,對仗工整而又看不出對仗的痕跡,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他在這方面的成就,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2)以律詩寫組詩
杜甫為擴大律詩的表現力,他以組詩的形式,表現一些較難表現、較寬泛的內容,五律和七律都有這樣的組詩。
3)拗律與絕句
杜甫打破固定的律詩譜式,除了創為“連章體”的組詩外,杜甫還就律體的變格創為“拗體”,晚年七律拗體更多。這種拗體與七律初期出現的某些不合律現象是不同的,它是成熟之后的通變,表現為變化中的完整。不過杜甫七律的拗句實無規律可尋,有時是順其自然而放棄聲律規則,有時則是有意為之。能律則律,當拗則拗,體現了詩人造語貴新,同中求異的創作追求。
第三節 杜詩的藝術風格及對后世的影響
理解:沉郁頓挫
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征是沉郁頓挫,沉郁頓挫風格的感情基調是悲慨。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指其感情的表達波浪起伏、反復低回
應用:
① 杜詩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杜詩的主要風格特征是沉郁頓挫,沉郁頓挫風格的感情基調是悲慨。
杜甫的詩有一種深沉的憂思,無論是寫生民疾苦、懷友思鄉,還是寫自己的窮愁潦倒,感情都是深沉闊大的。他的詩,蘊涵著一種厚積的感情力量,每欲噴薄而出時,他的仁者之心、他的儒家涵養所形成的中和處世的心態,便把這噴薄欲出的悲愴抑制住了,使它變得緩慢、深沉,變得低回起伏。
② 杜詩集大成的體現
杜詩集大成所表現的三個主要方面。
1)虛心學習前人經驗,不薄今人愛古人;
2)作詩兼備眾體,風格多樣化;
3)功力深厚,能自鑄偉辭,語不驚人死不休。
③ 杜詩對后世文學的影響
從唐詩的發展看,杜甫是一位承先啟后的人物。杜詩是唐詩發展的一個轉折。由于杜詩兼備眾體而又自鑄偉辭,積累了及其豐富的藝術經驗,為后來者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杜甫的更為重要的影響,是在思想情操方面。他的系念國家安危、同情生民疾苦的淳厚感情,為歷代士人所崇仰,在士人人格的形式上,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第五章 大歷詩壇
理解:
① 大歷詩風的過渡性質
大歷詩風是盛唐詩歌向中唐詩歌演變轉換時期的過渡詩歌風格。
② 大歷詩歌共同的藝術面貌
這一時期的詩人,失去了盛唐士人的昂揚精神風貌,他們的詩表現出一種孤獨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調,表現寧靜淡泊的生活情趣,雖有風味而氣骨頓衰,漸露出中唐面目。
第一節 韋應物與劉長卿
理解:
① 韋應物詩歌創作分前后期
韋應物早期所寫的一部分作品,繼承了盛唐詩人關懷現實、追求理想的傳統,不乏昂揚開朗的人生意氣,如《寄暢當》;
韋應物的后期作品里,慷慨為國的昂揚意氣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無奈和散淡,風格閑淡簡遠。他向往隱逸的寧靜,有意效法陶淵明的沖和平淡,成為他詩歌創作的主導傾向,如《寄全椒山中道士》。
② 劉長卿的心態與其詩歌創作
劉長卿一生的大部分時光是在逆境中度過的,所以長期的抑郁寡歡,使他的詩歌于冷落寂寞的情調中,又平添了一些惆悵衰颯的心緒,顯得凄清悲涼,如《重送裴郎中貶吉州》。
應用:
① 韋應物后期詩歌的藝術特色
韋應物的后期作品里,慷慨為國的昂揚意氣消失了,代之以看破世情的無奈和散淡,風格閑淡簡遠。他的田園詩,將謝胱郡齋詩的表現方式和陶淵明的田園詩風味相結合,為田園詩增添了一種新的境界。他并不是一味恬淡忘懷世事的人,其田園詩中有正視現實的新趨向。
② 劉長卿詩歌的藝術特色
時運不濟的感傷和惆悵層層遞進,人生失意的凄涼之感,融入黯淡蕭瑟的景物描寫中,尤顯濃重深長。一種由悲劇命運支配的孤寂惆悵的生存體驗,與特定時代的衰敗蕭索景象相結合,匯聚成生不逢時的冷漠寂寥情調,在劉長卿詩里反復出現,以至于其詩歌意象的構成也帶有某種類型化的傾向。
第二節 大歷十才子
識記:“大歷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見于中唐詩人姚合編的《極玄集》,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湋、夏侯審。
理解:“大歷十才子”齊名的原因
“十才子”齊名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主要創作傾向和詩風的相近。
應用:“大歷十才子”詩歌的藝術特色
“十才子”的詩歌并沒有比前人提供更多的新東西,其清雅閑淡的藝術追求,則深受盛唐王、孟詩風的影響,有一脈相承的關系。然而,在與詩的風格情調和寫作技巧密切相關的詞語色彩和意象構成方面,大歷詩歌也有自己鮮明的特色。
1)由于大歷詩人多生不逢時之感,意氣消沉,受其特定心境和意緒支配的詩歌的詞語選擇,往往帶有凄清、寒冷、蕭瑟乃至暗淡的色彩。
2)“十才子”更多地偏愛使用描述性意象,采用白描手法寫詩,以求意象的創新。
3)在詩中運用具體的描述性意象,能保證作品的新鮮感,但要求詩人對客觀世界有仔細的觀察,細致入微地明辨物象,然后真切傳神地寫出來,故大歷詩人的寫景更多面向現實物色。
第三節 顧況與李益
理解:
① 顧況詩歌的主要體裁和風格
顧況詩歌的主要體裁是古詩和樂府。
他的詩,無論古體還是今體,都受著江南民歌的明顯影響,格調通俗明快,語言則有如白話。
② 李益的七絕邊塞詩最著名
由于有十多年的軍旅生活體驗,李益的邊塞詩寫得最多最好,由于他的詩各體皆工,尤以七絕為第一,所以他的邊塞詩也以七絕最為著名而流傳于世。
應用:
① 顧況詩歌的特點及其對元白、韓孟詩派的影響
顧況的絕句受民歌影響明顯,如《江上》。但顧況的詩,又常常俗中有奇,有怪奇的想象和比喻,而且充滿狂放之氣,如《悲歌》其二。
顧況的詩預示了貞元元和間元白、韓孟兩大詩派的共同特點。其通俗的一面,影響了元白詩派;其縱橫不羈的奇異一面,為韓孟詩派所繼承而變本加厲。
② 李益詩風的兩重性
李益的詩較突出地表現了大歷詩風格上的兩重性,既有盛唐的余韻,也有中唐的先聲。
在寫景抒情時,注重在瞬間感受中捕捉詩意,已不象盛唐詩人那樣著重總體感受的把握,而是偏于較精細深婉的心態描寫,講詩情、畫意與音樂美溶于一爐,所以韻味尤為深遠。
第六章 中唐詩歌
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
從貞元中期到元和年間的中唐詩歌,是繼盛唐開元、天寶之后的第二個詩歌創作高峰,詩到元和體變新。
第一節 元白詩派
識記:
①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字樂天,曾官至翰林學士,晚年貶官退休,自號“香山居士”。
② 白居易詩歌分類
白居易將自己的詩作分為四類:諷諭詩、閑適詩、感傷詩和雜律詩。
③ 元稹生平
元稹,世稱元九,與白居易同以書判拔科登第,曾官至監察御史。
理解:
①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主張
白居易認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把文學當作救濟社會、改善人生的利器。
② “元和體”
元稹、白居易在元和年間所寫的“次韻相酬”,窮極聲韻的長篇排律,以及杯酒光景間感嘆自身遭遇的“小碎篇章”,加上他們兩人的艷情詩在內,統稱為“元和體”。
③ 張籍、王建的樂府詩歌
張籍、王建是中唐時期較早從事樂府詩創作的詩人,時好“張王”。
張籍以樂府詩著名,題材較為廣泛,多為“俗人俗事”,但挖掘甚深,往往由一人一事一語見出社會縮影,如《野老歌》、《牧童詞》;
王建的詩歌創作以樂府詩成就最高,題材廣泛,愛憎強烈,如《田家行》;王建在創作中有以俗語、民歌入詩的傾向,一些小詩寫得通俗流利而膾炙人口,如《新嫁娘詞》。
應用:
① 白居易諷喻詩與閑適詩、感傷詩、雜律詩的不同特點
白居易最為看重的是自己的諷諭詩。他的諷喻詩尖銳地反映了當時剝削與被剝削、貧與富的社會矛盾,如《秦中吟》其十《買花》。
感傷詩的代表作《長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寫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抒情因素的強化。
白居易的雜律詩中流傳較廣的是一些寫山水風光和友情的作品,如《暮江吟》。寫得自然流轉,明麗圓熟。
白居易的閑適詩多寫個人閑居獨處時的生活感悟,受陶淵明、韋應物的影響較為明顯,詩風淺近平淡。
② 元稹諷喻詩與艷情詩、悼亡詩的不同特點
元稹大膽地借用古題或另擬新題來創作新樂府詩,在詩里談社會問題,諷刺時政,如《織婦詞》、《田家詞》、《上陽白發人》等諷諭詩。但其一部分新樂府詩在批判內容的廣度和深度,以及人物刻畫的生動性方面都不及白居易。
真正能代表元稹創作特色的是輕淺的艷情詩和寫生離死別的悼亡詩。如《離思》五首其四就堪為哀艷纏綿的絕唱,不但取譬甚高,抒情強烈,而且用筆極妙。
元稹在妻子韋叢死后寫了不少動人的悼亡詩,其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遣悲懷》三首。這三首詩全是對亡妻生前身后瑣事的描摹,卻寄寓著一種人生的至情,其中一些詩句尤其飽含哀思,動人肺腑。
第二節 韓孟詩派
識記:
① 韓愈生平
韓愈,字退之,世人多稱韓昌黎,曾官至監察御史、吏部侍郎等。
② 孟郊生平
孟郊,字東野,性格孤傲,不諧流俗,雖有很強的功名心,卻因不善變通而少所遇合。晚年做過水陸轉運從事、試協律郎。
③ 李賀生平
李賀,字長吉,皇室鄭王李亮之后。因“父名晉肅,子不得舉進士”,使他無法應試,后被舉薦做了個奉禮郎的小官。李賀是中唐詩壇的天才,他繼承了韓、孟的險怪風格和苦吟傳統。
理解:
① 韓孟派詩歌創作的基本傾向
韓孟詩派對促成中唐詩歌創作的新變和繁榮有重大貢獻。他們自負才高,且風格各不相同,但在尚怪奇、重主觀這一基本傾向上卻是一致的。
② “苦吟”
孟郊作詩以苦吟著稱,注重造語煉字,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
③ “長吉體”
李賀的詩造語奇麗,喜用生新拗折字眼,筆觸形象而暖昧,帶有神秘感,被稱為“長吉體”。
應用:
① 韓愈詩歌的藝術特征
“以文為詩”是韓愈詩歌的主要特點,如《山石》。
為避免詩歌因散文化而流于平易油滑一途,韓愈在藝術上蓄意追求狠重、怪奇、險勁的境界,甚至走到以丑為美的地步,即將生活中的丑陋事物寫入詩中。
② 孟郊詩歌的藝術特征
在孟郊的作品中,有一些關注社會、反映下層民眾生活的詩作,如《殺氣不在邊》、《感懷》、《寒地百姓吟》等,但數量更多的是抨擊黑暗世俗、強烈表現自我悲慨和貧寒生活的詩作,迥異于一般文士的無病呻吟。且孟郊作詩以苦吟著稱,注重造語煉字,追求構思的奇特超常。
③ 李賀詩歌的藝術特征
李賀的詩歌在構思、意象、遣詞和設色等方面都表現出新奇獨創的特色,如《雁門太守行》。
李賀詩中的怪奇特征,首先得力于他迥異于常人的想象乃至幻想,而這想象、幻想又總是和夸張相并行的。其次李賀詩歌的意象非同尋常,這種強烈的主觀色彩常表現為意象復合的“通感”,如《李憑箜篌引》。
第三節 劉禹錫與柳宗元
識記:
① 劉禹錫生平
劉禹錫,字夢得。貞元九年,他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不久遷監察御史。永貞元年,因唐順宗“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遠州司馬。后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人稱劉賓客。
②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世稱柳河東。貞元九年登進士第。貞元21年,參加王叔文政治革新集團,革新失敗,貶永州司馬,十年后遷柳州刺史,卒于任上。
應用:
① 劉禹錫的詩歌創作成就
作為中唐時期政治革新派的一員,作為一位思想家,劉禹錫性格爽朗而倔強。他未因失敗和挫折而消沉氣餒,遭貶之后,對用世的渴望及對理想的執著,至老不衰,如《始聞秋風》。
詠史詩在劉禹錫詩作中所占分量不大,卻是藝術精湛思想深刻的作品。如《西塞山懷古》。詩詠晉事,而飽含現實意味,在寄寓懷古幽思的風景中,融入了現實的憂患意識,能使人在欣賞作品時獲得思想上的啟迪。
② 柳宗元詩歌的獨到特色
柳宗元的詩大部分作于貶官永州、柳州時期。他詩作的重要內容就是抒寫被貶謫的抑郁悲傷和思鄉之情,憂憤深遠,風格清冷峭拔,如《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刺史》
柳宗元也寫過一些山水田園詩,頗有淡泊紆徐之風。柳宗元于貶謫時期寫山水,正是他試圖以清靜幽寂的自然境界凈化心靈,消除現實郁悶的努力,如《漁翁》。
第七章 李商隱與晚唐詩歌
理解:晚唐詩歌的藝術特征
晚唐社會混亂,政局逐漸走向崩潰,影響到晚唐詩,所表現的是一種帶有濃郁感傷情緒的美。
第一節 李商隱
識記:李商隱生平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他一生沉淪下僚,除做過很短一段時間的秘書省校書郎和太學博士外,一直輾轉于各處幕府,直至去世。
理解:
① 李商隱的政治詩
李商隱是關心現實和國家命運的詩人,他的各類政治詩不下百首,在其現存的約六百首詩中,占了六分之一,比重相當高。著名的《行次西郊作一百韻》,描述長達百余年的社會歷史畫面,是繼杜甫《北征》后出現的批判現實、關注民生的長詩。
② 李商隱的無題詩
無題詩是李商隱最為人傳誦的作品,寄情深微,意蘊幽隱,富有朦朧婉曲之美。最能表現這種風格特色的作品,是他的七言律絕,其中又以《無題》諸作堪稱典型。
應用:
① 李商隱無題詩朦朧美的主要體現
李商隱無題詩的朦朧美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個是他在感情方面的悵惘哀傷,文本中諸多因素的不確定性造成了無題詩意旨的含蓄朦朧,同時為解讀作品提供了多種可能性;
一個是他在表現方面的迷離恍惚,詩中所用形象常常是現實中沒有的,但詩中有理性的結構和通順的句法,以理性的結構組織非理性的形象。
② 李商隱詩歌的藝術特色
李商隱是唐詩發展到晚期最有成就的詩人,他將詩歌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卓然成為大家。
李商隱天賦極高,又敏感多情,他致力于情思意緒的體驗、把握與再現,用以壯其情緒的多是一些精美之物,詩作中所流露的又多為要眇蘊藉之情。
除營造意境的幽美外,李商隱還運用多種藝術表現手法致力于對唯美的追求。他的詩歌的詞化特征比較顯著,如題材的細小化、情思的深微化、意境的朦朧美等,這樣便在詩與詞之間搭起了一座過渡的橋梁。
第二節 杜牧與許渾
識記:
① 杜牧生平
杜牧,字牧之,出身于名門望族,祖父杜佑曾為三朝宰相。杜牧五、七言古今體詩都有佳作,尤其是七絕,向來受到推崇。他和李商隱同為晚唐七絕成就最高的詩人,世稱“小李杜”。
② “小李杜”
杜牧和李商隱同為晚唐七絕成就最高的詩人,世稱“小李杜”。
理解:
① “二十八字史論”
杜牧的懷古詠史詩數量多,創作出許多有“二十八字史論”之譽的優秀作品。如:《登樂游原》、《題烏江亭》、《泊秦淮》。
② 許渾《金陵懷古》
許渾的《金陵懷古》,覆蓋范圍廣,集中地抒發了對繁華昌盛終將消盡的無可奈何心情。
應用:杜牧懷古詠史詩的特點
杜牧的懷古詠史詩數量多,創作出許多有“二十八字史論”之譽的優秀作品。如:《登樂游原》、《題烏江亭》、《泊秦淮》。
抒發自己的政治感慨和見識,立意高絕,議論不落傳統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與這首類似。
杜牧有不少從總體看不屬于懷古詠史的作品,也在即景抒情中注入了深沉的歷史感慨,詩中的感觸經常還有盛衰興亡不可抗拒的哲理意味,如《九日齊山登高》。
第三節 賈島與姚合
識記:賈島、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詩人
賈島、姚合是晚唐著名“苦吟”詩人
理解:“武功體”
姚合詩被稱為“武功體”,代表作五律組詩《武功縣中作》30首,寫山縣荒涼,官況蕭條,以及個人生活的窘態,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實際遇和特定心態的反映。
應用:
① 賈島詩歌的情思內涵和藝術特點
賈島詩歌的內容比較狹窄,很少反映社會問題。賈島所寫,有科考碰壁的失意和怨憤,有貧窮窘困生活的哀嘆,有對于清寂之境和佛禪境界的感受,以及與僧人、隱士的交往,大多不出個人生活范圍。
賈島的五律寫得很精深,能于細小處見精神,造清奇幽微之境。由于苦吟,賈島的確創作出不少佳句,但有句無篇也成為賈島詩作的缺點,內容不足而一味苦吟,不免減損詩美。
② 姚合詩歌的情思內涵和藝術特點
姚合詩的題材與賈島接近,而對瑣細的日常生活情景寫得更多,在風格上,相比賈島顯得清穩閑適。
姚合詩被稱為“武功體”,代表作五律組詩《武功縣中作》30首,寫山縣荒涼,官況蕭條,以及個人生活的窘態,是晚唐普通士人真實際遇和特定心態的反映。
第四節 皮日休、陸龜蒙、司空圖等
理解:
① 皮日休詩歌創作概況
1)《正樂府十篇》:針對現實,有美有刺。
2)《橡媼嘆》:寫老婦收成被貪官污吏剝削殆盡
3)《汴河懷古二首》:詠史詩,寫得立意新穎、議論精辟,對隋煬帝的暴行批判更為深刻。
4)《春夕酒醒》:辭藻華麗,情韻飛揚的作品,體現了另一種風格。
② 晚唐其他寫實詩人聶夷中、杜荀鶴、羅隱及其代表作
聶夷中:《詠田家》
杜荀鶴:《山中寡婦》、《再經胡城縣》
羅隱:《蜂》
③ 陸龜蒙及司空圖詩歌創作概況
陸龜蒙失意隱居,因而寫下了不少憤世嫉俗的作品:《讀陰符經寄鹿門子》、《別離》、《白蓮》;陸龜蒙藝術上較成功的作品是絕句:《晚渡》、《太湖叟》
司空圖消極遁世隱居的思想比較嚴重,所以他的作品表現了他的避世心態與淡泊情思:《丁未歲歸王官谷》、《力疾山下吳村看杏花》、《王官二首》
請問下大家知道唐詩可以分為幾個時期?每個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什么?誰知道 告訴我吧,謝謝各位了0K
唐代 (618 -- 907) 的詩主要可為四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1. 初唐 (618 -- 712):初唐是唐詩的醞釀形成時期,主要的詩人有初唐四杰 (王勃、駱賓王、盧照鄰、楊炯)、沈佺期、宋之問、陳子昂。
1)詩境上:歌行在盧駱手里“從宮廷走到市井”(盧照鄰《長安古意》);五律在王楊手里“從臺閣移至江山塞漠”(楊炯《從軍行》)。
(2)重視聲律;
(3)講求骨氣:如《從軍行》慷慨豪邁;《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洗悲酸之態,爽朗超脫;《在獄詠蟬》有寄托。
四杰有自覺的變革文風的意識,提倡剛健骨氣的文風。楊炯《王勃集序》曰:“(龍朔變體)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志業?!痹谒麄兊脑娭幸殉霈F壯大、慷慨的作品。
楊炯《王勃集序》評王詩:“壯而不虛,剛而能潤,雕而不碎,按而彌堅?!闭J為王勃能以風骨充實作品,既壯健又有藻飾。
明王世貞《藝苑卮言》:“詞旨華麗,固緣陳、梁之跡,骨氣翩翩,意象老境,超然勝之?!闭J為既有宮體詩華靡的一面,又有風骨。他們努力開拓詩歌境界,能夠運用比較暢達的氣勢來去感駕文辭,將六朝的駢儷轉化為流麗矯健。
杜甫《戲為六絕句》: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2. 盛唐 (712 -- 675):盛唐時期是唐詩的黃金時代。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 -- 李白和杜甫。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杰出的詩人。
、面向外部世界。初唐詩歌發展的脈絡是從宮廷御用轉向個人抒情。盛唐詩歌普遍的主題是社會政治主題,盛唐詩歌反映了唐人重視事功、富有理想、高度自信、胸懷開朗、熱情豪邁的總體風貌。
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李白《上李邕》)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2、表現新的體驗。即使是舊題材,也寫出新體驗。如邊塞詩。
3、大眼光、大格局。初唐詩歌精細,盛唐詩歌闊大。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會須一飲三百杯……與爾同銷萬古愁。(李白《將進酒》)
興酣落筆搖五岳,詩成笑傲凌滄州。(李白)
王灣《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4、寒士階層大量地走向詩壇。
3. 中唐 (766 -- 835):中唐的詩歌,不過是盛唐的延續。 中唐是唐詩發展史上的重要轉折時期,也是繼盛唐之后的又一個繁榮時期。至貞元、元和年間,由于出現了韓孟、元白兩大風格迥異的流派和劉禹錫、柳宗元等風格獨標的名家,唐詩又掀起了第二次高潮。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有三個高峰期,稱為“三元”——開元、元和、元佑。主要的詩人有韋應物、柳宗元、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與盛唐時期詩歌相比,這一時期的詩歌創作呈現如下的特征:
1、詩歌作者和作品數量多、遠遠超過盛唐時期
2、追求新變。盛唐時期詩歌創作達到高峰,盛極難繼,中唐詩人不得不另辟蹊徑,追求新變。正如白居易所說:“詩到元和體變新”(《余思未盡加為六韻重寄微之》。借用,實際白是專指唱和長律而言)。
3、多元化。不同的詩人和創作群體有不同的新變追求,結果就形成詩歌創作的多元化。其表現就是創作個性更為鮮明突出,風格流派更為豐富多樣。
4. 晚唐 (836 -- 906):晚唐時期是唐詩從盛轉入衰微的時代,多數的詩人以摹仿前人為能事,氣度不足,藝術成就不高。晚唐詩歌普遍帶有衰颯悲涼的氣氛,感傷色彩很濃。葉燮《原詩·外篇》:
論者謂晚唐之詩,其音衰颯。……盛唐之詩,春花也,……晚唐之詩,秋花也。江上之芙蓉,籬邊之叢菊,極幽艷晚香之韻,可不美乎?
余恕誠《唐詩風貌》把晚唐詩歌分為兩大群體:一是窮士詩人,以賈島、姚合、孟郊為代表,包括皮日休、陸龜蒙。風貌特點:收斂境界縮小、淡冷淡泊冷清的心理、著意寫詩用心思。二是綺艷詩人,以“小李杜”、溫庭筠為代表。風貌特點:悲愴、綺麗、委婉。
晚唐詩人以李商隱、溫庭筠、杜牧三人為代表。
初唐約百年,詩人大約270人,詩歌2757首,其中心問題是要批判地繼承六朝文學,融合南北文風,為詩歌發展開辟一條健康的發展道路。
初唐百年詩歌的演進,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即前后兩個五十年。初唐的前五十年可說是宮廷詩的時代(2)。從作家來講,初唐前五十年主要是以李世民為代表,包括李百藥、虞世南、馬周、許敬宗、楊師道、長孫無忌、魏征、上官儀、褚亮等人在內的作家群,而以“綺錯婉靡為本”的“上官體”為這一時期的代表。初唐的后五十年是逐步突破舊的詩風,建立唐詩風范的時期。這一時期,文壇上比較熱鬧,改革詩風的呼聲與創作實踐同樣強烈,先是高宗武后時期,以“文章名天下”的初唐四杰登上詩壇,把詩歌的題材從宮廷移到市井,從臺閣移到江山與塞漠,感情基調也清新健康起來,繼之有沈佺期、宋之問確立了律詩這種新形式。最后是陳子昂登高一呼,痛斥齊梁,高倡風骨,為唐詩開展健康地發展道路??偠灾?,初唐詩歌雖未完全擺脫六朝的浮華和纖弱,詩歌的現實性和思想性尚有待進一步提高,但已透露了新的氣息。
盛唐,是唐代詩歌達到繁榮的頂點時期,在短短的五十三年里,涌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不相同的風格,投入到了盛唐之音的大合唱之中去。正如李白《古風》其一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在盛唐詩壇上,李白、杜甫無疑是兩位最偉大的時代歌手。而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一批詩人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另一批詩人分別以或寧靜優美、或豪邁奔放的音符,彈奏出盛唐之音的不同音部。總體來說,這一代詩人大都具有宏偉的理想和抱負、蓬勃熱烈的感情,他們的詩歌大都充滿了一種積極向上的青春活力,這也就是后人所稱道的盛唐之音。李白詩歌則是盛唐之音的典型代表?!鞍彩分畞y”是唐帝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也是整個中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偉大的詩人杜甫,以他如椽巨筆,在詩中真實而又生動地反映了這一時代巨變。在詩歌史上,他既是盛唐之音的結束者,又是中唐詩歌的開啟者,在整個唐代詩歌史上占據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也是整個中國古代詩史上一位杰出偉大詩人。
中唐詩人大約五百七十人,詩歌數量最多,約一萬九千余首,詩歌流派也最多,所以高棅稱之為“中唐之再盛”。這時與安史之亂期間相比,雖然時局得到相對的穩定,但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以及日益尖銳的階級矛盾,使社會陷于嚴重的無法擺脫的危機之中。盛唐那積極浪漫主義的熱情和理想退潮了,嚴峻、冷酷的現實使詩人們不得不傾向冷靜的觀察與思考,所以詩歌轉向了現實主義道路。而盛唐詩歌在藝術上所達到的成熟完美的境界,也為中唐詩人在詩歌藝術的創新與開拓上提出了新的挑戰。因此,中唐詩歌無論在內容還是藝術上,都出現了竟相創新的局面,詩人及流派的創作“如危峰絕壑,深澗流泉,并自成趣,不相沿襲”(胡應麟《詩藪》外編卷四)。中唐詩壇,大致有以下幾派:
(1)以白居易和元稹為首,包括李紳、王建、張籍等人在內,倡導新樂府的創作,要求“歌詩合為時而作文章和為事而著”,揭露中唐社會政治的各種弊端,反映時弊民疾,在詩歌形式上只要求淺顯平易通俗,自然,他們的創作在當時乃至以后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2)以韓愈孟郊為代表的一派詩人,從尚奇怪,重主觀的創作主張出發,著力于探討詩歌的新的藝術形式,并且通過個人的遭遇來反映社會的黑暗。這一派詩人除了韓孟之外,還有劉叉、盧仝、馬異、賈島、李賀等,其中韓、孟、李最為出色。
(3)韓、孟、元、白之前的中唐早期,尚有劉長卿、韋應物與大歷十才子等詩人,帶著對盛唐的依戀,以蕭條、冷落的心境表現山林隱逸的生活情趣。
(4)柳宗元、劉禹錫等“元和貶謫”詩人,或借異鄉山水以抒發貶謫之苦悶,或借歷史古跡抒發千古興亡之慨嘆,柳的山水詩寫得清淡秀麗,峻潔峭激,劉的詠史詩則豪邁暢朗。
晚唐七十年,是唐詩的晚秋時節,但并非一片蕭瑟??傮w來看,由于晚唐政治形勢的惡化,人民生活更加貧困,所以現實主義詩歌在晚唐繼續得到發展。李商隱、杜牧兩位詩人為晚唐之翹楚,他們的詩歌,無論其內容還是藝術都具有杰出的成就。許渾、溫庭筠、韋莊、司空圖、韓偓、鄭谷等詩人,也都各有特色。而皮日休、杜荀鶴、聶夷中等人,繼承了中唐元白新樂府的傳統,在反映民生疾苦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由于晚唐時局如西風落照,士人深感回天乏力,故淡泊情懷與艷情綺思的主題在晚唐詩壇便十分流行。而艷情綺思的題材在詞這一新起的藝術形式中表現的更為充分。到了五代時期,詞這種形式迅速發展,為后來宋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關于如何理解詩到元和體變新和詩到元和體變新的原因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