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如何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蘇軾的詞突破了什么的格局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蘇軾如何突破詞為艷科的藩籬,以及蘇軾的詞突破了什么的格局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試述蘇軾詞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具體表現?
蘇軾詞的思想內容?
①蘇詞中有一些直接表現他“致君堯舜上”的人生理想和豪邁自信的精神風貌,也流露出中年仕途挫折之后復雜的人生感慨。
②蘇軾詞中也常常表現出對人生的思考,寫自己在面對自然,感懷今昔之際,帶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受,表現出一種高逸曠達的精神。 藝術特色: 蘇軾是中國詞壇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他的詞在題材與內容、表現方法、語言運用、風格特色等各個方面,都有新的突破,給詞以新的生命力,造就了兩宋詞壇的輝煌。作為開一代詞風的旗手和舵手,蘇軾在詞壇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劉辰翁《辛稼軒詞序》);宋詞“至軾而又一變”(《四庫全書總目綱要》)。
蘇軾的詞大氣磅礴,有大家風范,他沖破了“艷科”的藩籬,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提高了詞的意境,使詞具有豐富的生活內涵;他提倡“以詩為詞”的創作理念,促進了詞體的變革。詞風清雄曠達,豪放勁健,個性鮮明,獨具魅力。他以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豪放詞開拓了詞史的嶄新天地。蘇軾所創立的豪放詞派,引領豪放風格,成為后來辛棄疾等豪放詞的典范和榜樣。 對宋詞的貢獻: 1.蘇軾以前的詞為應歌之曲子詞,多寫男女相思,寫花間酒下的傷別。蘇軾詞抒發磊落縱橫豪放之襟懷,擺脫花間詞婉轉之態,為激越、豪放充分表現作者的人格個性。如《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2.蘇軾把詞的題材取向從應歌回歸到表現自我,并從現實生活中擷取創作題材,故蘇詞多為感事之作,有的還采用詞題小序的形式確定表現的內容,交代創作動機。如《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用記實手法寫自己的人生感受,使詞的抒情貼近現實生活,詞中的抒情人物形象與創作主題也由分離走向統一對應。使詞的創作走向正視現實、面向社會和真實人生的大道,極大地拓寬了詞的取材范圍。
3.蘇軾用詞展示自己的政治抱負、人生感慨、生活情趣、感受、山川景色擴大了詞境,把詞家“緣情”與詩人“言志”結合起來,詞品與人品得到了高度的統一和融合。
蘇軾無事不可入詞,無物不可入詞,本質上反應了宋詞
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論蘇軾詞風的多樣性
苗小利
【期刊名稱】《課外閱讀:中旬》
【年(卷),期】2011(000)001
【摘要】詞,曾經被稱為“詩余”,只不過是“娛賓遣興”的伎藝,難登大雅之堂。北宋之前,詞的題材脫離不了送別、男女戀情之類,于是便有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蘇軾的出現,在突破詞的韻律束縛的同時,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藩籬,將山川景物、紀游詠物、農舍風光以及感舊懷古等大量寫進詞里,“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使詞從“樽前”、“花間”走向較為廣闊的社會人生,由娛賓遣興的工具成為獨立的抒情藝術,提高了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正因為蘇軾的“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劉熙載《藝概》)成就了蘇軾詞風的多樣性——豪放、婉約、清曠、
簡述蘇軾對詞的貢獻有哪些
其一,詞境的拓展。
蘇軾革新詞體,內容和題材不斷擴大,突破了詞為“艷科”的舊藩籬,使詞從“花間”“尊前”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生。蘇軾不僅以詞寫男女之情、離別之恨、羈旅之愁等傳統題材,而且把詩人慣寫的懷古感舊、傷時論世、紀游詠物、悼亡贈友、謫居談禪、詠史游仙、農事村景、說理議政等等題材和內容全部納入詞的創作領域,凡可為詩者皆可入詞,詞達到了“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藝概》)的境地。
五代、宋初之詞,題材狹窄,內容貧弱。在蘇式看來,詩的表現疆域,是一個海空、無拘無束的大自在。詩既然如此,作為詩之苗裔的詞也理當如此。因此,他不滿時人以“艷科”為繩索,對詞分橫加種種束縛。許多時人認為應該在詩中表現的題材和內容,他都一一納入詞中,徹底沖破了詞為“艷科”的牢籠,把詞從相思眷戀、離愁別恨的狹小樊籬中解放了出來,引向廣闊的社會人生。為宋詞的創作開辟了無限廣闊的藝術天地,給詞以新鮮的血液和生力。
其二詞風的改革。
蘇軾打破了“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一掃舊習,以清新雅練的字句,豪邁勁拔的筆力和縱橫奇逸的氣象來寫詞,使詞作仿佛“挾海上風濤之氣”(《花草蒙拾》),格調大都雄健頓挫、激昂排宕,形成了與蘇詩風格相似的詞風。如〔八聲甘州〕“有情風萬里卷潮來”,筆勢如“突兀雪山,卷地而來” (《吷庵手批東坡詞》蘇軾不僅以詩文句法入詞,且多吸收詩賦詞匯,兼采史傳、口語,突破詞的音律束縛,以便更充分地表情達意,使詞為文學而作,不盡為應歌而作。
唐五代以來,詞在風格上專主柔曼婉媚。從溫庭筠到柳永,這一期間許多詞家的眾多詞作,雖也有雅俗之分,但詞風的總體傾向于婉媚,而且詞從的內容到形式都依附于音樂。蘇軾對此頗為不滿。突破詞的音律束縛,將詩的風格引入詞中,推動著對詞的內容與形式的純文學的追求。這一重要的轉變,正是詞的文學生命重于音樂生命之始,大大提高了詞體的表現力。這也是蘇軾對詞的一大貢獻。
蘇軾對詞的發展做出了怎樣的
蘇東坡對宋詞的貢獻是巨大的,影響是深遠的。打個比方說吧,原來宋詞就是文人卿卿我我的小悲傷,而到了蘇東坡那里,變成了豪情壯志的大歌唱!他擴大了宋詞的范圍,他創立了豪放詞派,他把豪放的精神注入了宋詞,他是宋詞的巔峰!
宋朝一個柔情似水的時代,更是一個“缺鈣”的時代。幸好,猶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蘇東坡橫空出世。他用摧枯拉朽的青春氣息橫掃北宋文壇,以氣象恢弘的豪放詞與花嬌柳媚的婉約風一爭雄雌,成為豪放詞派一代宗師。正如南宋劉辰翁在《辛稼軒詞序》中所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沒有蘇東坡,就像民間流傳的淫詞小調《十八摸》一樣,宋詞很有可能最終淪為“淫詞艷科”。蘇東坡給溫婉柔弱的宋代詞壇注入了大量的雄性激素,從而如胡寅在《酒邊集序》中所說,“一掃綺羅香澤之態,擺脫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目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
蘇東坡對中國文化和文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其為人,在挫折面前,處變不驚;在理想面前,明知不可而為之,“雖千萬人,吾往矣”。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他奇跡般的做到了既堅持操守又全生養性。其為文,在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史學、文論等方面都卓有建樹。是他把文學視野從閨閣閑愁、畫樓繡戶、亭臺院落的兒女情長,拓展到跌宕多姿的世俗生活,拓展到豐富多彩美好的大自然,在他眼里,一切都是美的,皆可入詩、入詞、入畫,他是中國文化史上的珠穆朗瑪。
蘇軾對詞的革新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蘇軾對宋詞的革新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以詩為詞,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
蘇軾在詞中大膽打破傳統觀念,以詩為詞,即凡是詩能表現的題材內容,也讓詞進行表現,甚至讓詞與音樂脫離,打破了?詩莊詞媚?的傳統界限,這就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開拓了詞的意
境,也對當時及后代產生了巨大影響。
詞從興起以后,在民間創作和中唐文人創作中,題材都比較廣泛,只是到了晚唐五代才被局限于男歡女愛、離情別緒的內容,用于?侑觴佐舞?,并以其?香而弱?的格調,被視為?艷科?。從南唐馮延巳、李煜到北宋晏殊、歐陽修,已開始抒寫個人感慨,柳永在表現自己懷才不遇的同時,還描繪了都市風光、市井生活。不過,詞總的仍然?以清切婉麗為宗?,雖說范仲淹、王安石寫了一些悲涼慷慨工作,但幾乎沒有什么影響。歐陽修領導了詩文革新,卻還沒有革新到詞的領域。這是跟當時對詞和詩的傳統看法有關的。相當多的人認為詩詞有別,直到李清照還說?詞別是一家?,這種觀點還繼續把詞當作?小道?,只供?娛賓遣興?、?析酲解慍?。在這樣的限制下,詞自然不能象?言志?的詩那樣,反映與國計民生有關的重大問題。
這樣的局限,對于蘇軾卻是不存在的,他?以詩為詞?,打破詩和詞的界限,使詞的題材無往不適,凡可以入詩的都可入詞,把詞從?樽前?、?月下?、?美人?、?歌伎?中解放出來,擴大了詞的內容,把眼光轉向廣闊無垠的社會和國家,使詞成了為社會服務的工具,具有與其他文學藝術形式同等的意義和價值,從實質上改變了?詞為詩余?的看法,同時,也促進了詞自身內容的變化。
蘇軾的詞一掃晚唐五代和宋初專寫艷情和離愁的舊藩籬,諸如抒情、寫景、感舊、懷古、悼亡、送別、記游詠物、說理談玄,凡詩歌所能表現的內容都能夠寫入詞中,使詞成為廣闊反映社會現實的一種文學樣式。
(二)豐富了詞的意境,開創了豪放派。
蘇軾繼歐陽修、梅堯臣之后,完成了宋代的詩文革新運動,他把這個運動擴展到詞的領域,開創了豪放詞派。
論述蘇軾對詞的貢獻
他對詞的發展貢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破除了詩尊詞卑的觀念,建立了宋詞的歷史地位
最初在民間產生,內容原是很廣闊的,它與詩的不同主要在于配合音樂,能夠歌唱。
但后來文人詞的大量發展,卻把描寫愛情或色情作為詞的專業,自晚唐五代以來,詞被稱為“小道”、“艷科”,在人們心目中比詩“體卑”。
詞要繼續發展,就必須擴大內容,開拓題材,打破詩詞的界限。
蘇軾認為詩詞同源,本屬一體,詞“為詩之苗裔” 蘇軾以創作詩的態度來作詞,使人發現了詞這種文學形式的內在潛力。
它除了適應音樂曲調,更重要的是可以從自身的格式變化,發展成為一種獨立抒情詩體,這樣,蘇詞的抒情言志突破了“詩尊詞卑”、“詩莊詞媚”的傳統觀念,確立了詞的獨立抒情詩體的地位。
如: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
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云中,何日遺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城子?密州出獵》)
這是蘇軾最早的一首豪放詞。
詞中寫出獵盛況,有聲有色,使人如臨其境,一掃過去那種語嬌聲顫,柔婉嫵媚的普遍傾向,詞的下片氣慨尤為豪邁:“鬢微霜,又何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現了蘇軾的自負與豪情。
詩與詞雖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別,他打破詩詞有別的人為界限,促使詞成為真正獨立的抒情詩作,從而提高了詞的藝術品位,把詞堂堂正正地引入文學殿堂,使詞從“小道”上升到與漢賦、唐詩、元曲的同等地位,使宋詞在中國歷史文學的長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二、 夯實了詞的內容,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
蘇軾擴大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功能,蘇軾不僅用詞寫愛情、離別、旅況等傳統題材,而且還用詞抒寫報國壯志、農村生活、貶居生涯等,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
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它只有植根于社會生活的沃土,才能生長成為枝繁葉茂的大樹。
在以“花間派”為代表的傳統詞作開始衰落之際,蘇軾登上了詞壇。
詞的創作這才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在題材內容上,蘇軾打破了詩與詞的界限,以詩為詞,突破了詞為“艷科”的傳統藩籬,以詞懷古、感舊、記游、說理,將觸角伸進了詩的題材范圍,“無意不可入,無事不可言”,促使詞從“樽前”、“月下”走向廣闊的社會人生,大大開拓了詞境。
借用寫詩的某些方法作詞,拓寬了詞的題材,深化了詞的內涵。
蘇詞的內容和題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心
民族斗爭是宋代主要的社會問題,在詞史上,蘇軾較早把民族矛盾引入詞中,擴大了詞的題材,增強了詞反映社會生活的能力。
蘇軾憂國憂民,具有遠大的報負,即使在遭遇人生“低谷”時,他那種欲有所為、欲有所“伸”的政治抱負也在詞中時時可見。
蘇軾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泛舟赤鼻礬,寫下了那首聲震詞壇,千載傳響的熱情向往英雄事業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以祖國雄偉壯麗的江山和悠久的歷史作背景,借對歷史舞臺上曾導演過的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的周瑜的懷念,塑造了一個雄姿英發的英雄形象,而抒發了作者強烈渴望為祖國作一番事業的抱負。
詞中也流露出事業無成、早生華發的感嘆,反映了理想與現實的矛盾。
這里雖有政治上無可奈何的一絲哀怨,但向往英雄業績的豪邁氣魄,仍是蘇軾全詞的主旋律。
2、關心民生疾苦,對窮人的同情
《望江南?超然臺作》就反映了民不聊生的凄涼景象:“春未老,風細柳斜斜。
試上超然臺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磋。
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這首詞作于熙寧九年春。
詞中“卻咨磋”為全詞脈絡, “試上超然臺上看”細雨霏霏,貧困居民煙火不舉,更加凄暗。
蘇軾在詞中不僅寫了對勞苦民眾的同情和關懷,還深入到社會最底層的歌女,表現了對荒淫 *** 的統治者的不滿。
由于政治升沉、生活遭遇等各種因素,使蘇軾產生對歌女的同情與關懷。
白居易發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慨嘆,蘇軾也發過“天涯同是傷淪落”的感嘆;他更把殷勤留別的佳人引為比舊交新貴更為難得的知己。
在與歌女惜別時,竭力安慰她們,要她們痛痛快快哭一場,索性淚珠也不用擦掉,就把它彈在征衫上,好讓將來有緣再見時,重話舊情, “淚珠不用羅巾混,彈在征衫,圖得見時說。
”這是多么深厚、真摯的情意啊! 這類關心民生疾苦以及對統治者不滿的詞作,深深地體現了作者社會實踐的體驗和創作 *** 。
詞中所表達的這種思想,也正是蘇詞對現實的反映。
3、抒發個人感慨,探索人生奧秘
理想與現實的矛盾,理想得不到實現的苦悶,在他的詞中隨處可見。
如《沁園春?赴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由時,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閑處著。
身長健,但憂游卒歲,且斗尊前。
這是下片,回憶他們初到汗京時的情況,少年銳氣,自負才學,真有不可一世之慨。
而回憶之中隱含著仕途坎坷的憤懣。
似乎在傾吐滿腹的塊壟不平。
蘇軾還常借吊古、賞月、詠物來抒發胸中的憤慨,如《滿江紅?寄鄂州宋使君奉品》說:“《江表傳》,君休讀。
狂處士,真堪惜。
空州對鸚朗,葦花蕭瑟。
獨笑書生爭底事?曹公黃祖俱飄忽。
愿使君還賦滴仙詩,追黃鶴!”這首詞者憑吊古人聯想現實的深沉感慨,表現了對三國時彌衡空持才氣的可惜,傲物狂放的不可取;更否定了曹操、黃祖這樣迫害人才不能容人的偏狹當權者。
這里不能說作者沒有交織進個人身世之感,但是蘇軾認為才士的狂放和當權者的偏狹,只應讓它成為歷史。
從現實出發,自己有過棄冠冕而歸隱的念頭,可又怎能忘情于朝政?結句是說盡管李白這個切盼朝政清明自已得以進用的希望成為泡影,但總要勝于崔顥只知思念故鄉的個人愁苦。
蘇軾把自己在被貶滴中的思想感情升華到一個更高的境地,從而解脫矛盾與苦悶。
正因為理想抱負無法實現,一種懷才不遇憤世嫉俗的情緒不斷從他的詞里流露出來。
4、對美好生活的熱愛
蘇軾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表現在對親友的深厚情感上。
前人曾有蘇軾之詞短于情之說,這種把情的內容局限于脂粉之間,理解得過于狹隘,且全然不符合蘇詞的實際。
其實,東坡是篤于情的。
如抒發真摯愛情的悼亡詞《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這是為悼念亡妻所作。
雖然生死正相別十年,孤墳又相隔千里,但蘇軾還是那樣哀思深切,結想成夢。
結句談想亡妻在地下為懷念自己而不勝痛苦,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加強表現了詞人對亡妻的懷念,顯得情意更為深切。
蘇軾對朋友,也懷著深厚的情誼。
“一曲陽關情幾許?知君欲向秦川去”。
他的友情詞就是這樣發自肺腑的,貫注著充沛的真情實感。
如《江城子?孤山竹閣送述古》真切體現出遠離友人的眷戀。
“漫道帝城天樣遠,天易見,見君難??畫堂新創近孤山,曲欄干,為誰安,飛絮落花,春色屬明年”。
上片借歌女的情態、歌聲和心情,寫山居者對行者的無限依戀;下片寫當地好景虛設,春光闌珊的舊跡難尋,來刻畫故人去后環境氛圍的寂寞冷清,把惜別之情寫得深至精微,反映出作者對友情的深篤。
三、高清的意境、豪放風格的創新
1、 對詞境的開拓擴大詞的表現功能,開拓詞境,是蘇軾改革詞體的主要方向。
他將傳統的表現女性化的柔情之詞擴展為表現男性化的豪情之詞,將傳統上只表現愛情之詞變革為表現性情之詞,使詞像詩一樣可以充分表現作者的性情懷抱和人格個性。
如:《沁園春?密州早行馬上寄子由》:孤館燈青,野店雞號,旅枕夢殘。
漸月華收練,晨霜耿耿,云山摛錦,朝露摶摶。
世路無窮,勞生有限,似此區區長鮮歡。
微吟罷,憑征鞍無語,往事千端。
當時共客長安,似二陸初來俱少年。
有筆頭千字,胸中萬卷,致君堯舜,此事何難。
用舍由人,行藏在我。
袖手何妨閑處看。
身長健,但優游卒歲,且斗尊前。
既表現了他致君堯舜的人生理想和少年時代意氣風發豪邁自信的精神風貌,也流露出中年經歷仕途挫折以后復雜的人生感慨。
2、開創新的豪邁詞風
蘇軾的詞在密州時期有重大發展,初步形成了豪放詞風。
《江城子?密州出獵》和《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就是代表作品。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
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
全詞以問天、問月來探索人生的哲理,抒發兄弟的手足情誼。
前半闕的“明月幾時有”、“今夕是何年”兩句,是癡問也是探求,這是對現實生活極度苦悶、心頭郁結的迸發;接著寫由不滿現實而企圖追求天上的純潔,然而終究離不開人間,則又表現出他對人生的眷戀。
后半闕“何事長向別時圓”一句,也是癡問和探求,原來人生的離合,正如明月的盈虧,是永遠不能改變、永遠無法彌補的缺憾。
但詩人并不從這里消沉下去,而是以樂觀曠達的祝愿作結:只要人長在,縱然千里阻隔也能共賞同一明月,這不是很可慰的嗎!全詞籠罩一層迷惘、惆悵的氣氛,但詞的境界闊大明朗,這在婉約派作家所寫的詞中是罕見的。
蘇軾在密州時期的詞作,標志著豪放詞風的初步成熟,為詞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
四、 語言的創新、音律的突破
在語言和音律上,也體現了蘇軾的創新精神。
蘇軾的“以詩為詞”,實際就是為詞的語言表現爭取更大的自由。
宋詩已有散文化的、講究意脈流動的傾向,而詞的特點就是句式長短不齊,所以蘇軾很方便地把詩語、文語、口語都熔鑄在詞的體式中。
像《水龍吟》的首句“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末句“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乃至《滿庭芳》上闋首句“歸去來兮,吾歸何處”,和下闋首句“云何,當此去”,以及《定風波》末句“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都是不講究文字的凝煉和意象的密集,詞匯所形成的音頓不太整齊,系連詞用得較多,而接近散文甚至口語。
這種語言在詞調固定的格式中仍然有其節奏感,只是它的音樂性已經不是很強了。
但它也使詞的語言表現方式從單一化的格局中掙脫出來,取得搖曳變化、舒卷伸縮的新穎效果。
蘇詞語言多吸收詩賦詞匯,兼采史傳、口語,以清雄見稱,對以前詞人鏤金錯采的風尚有所改變。
蘇軾重視詞的文學生命,他重視音律,但不拘泥于音律。
是的,文學是蘇軾人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蘇軾的精神家園,是其生命意義的集中體現。
蘇詞,也已化作不朽的文學精靈,永遠激勵和指點著在人生的旅途上艱苦跋涉,在文學的峰巒間奮勇攀登的人們。
蘇軾,以自己“詩化”的詞學主張和成功實踐,影響了宋一代詞人,使詞擺脫了“體卑”地位,進而發展成為宋代文學的代表,最終與光芒四射的唐詩并稱,使宋詞走上了空前絕后的峰巔,在中國文學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頁,蘇軾對詞的開拓和創新之功將永遠彪炳于文學史冊。
END,本文到此結束,如果可以幫助到大家,還望關注本站哦!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