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井游記全文多少字,滿井游記內容
大家好,關于滿井游記全文多少字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滿井游記內容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滿井游記全文解釋
文章的開頭就不俗,充分反映了作者“不拘格套”和“發人所不能發”的文學主張。
作者在文中是寫春游,但一開頭卻寫不能游;作者在文中要表現的是早春時節那將舒未舒的柳條和如淺鬣寸許的麥苗,但開頭卻大寫氣候惡劣,“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砂走礫”。
在這種氣候下,即使有心去郊游也無法成行:“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作者用惡劣氣候和不能出游作一篇游記的開頭,在立意和結構上起了這樣兩個作用:其一,是用城內的枯燥局促與后面將要描述的城外春色春意形成對比,從而得出作者要得出的結論:“始知田郊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當然,結論之外又有深意,它實際上是反映了作者對城市、官場的厭棄和投身于大自然懷抱的欣喜之情。如沒有第一段的飛砂走礫、枯坐一室,這個創作意圖就不能很好地表現出來。其二,在結構上更能體現出作者“不拘格套”“發人所不能發”的創作主張。這段文字作為游記開頭卻大寫其不能游,這種出人意料的新奇筆法當然不同于常格,既反映出作者隨筆寫來、興之所至的性靈和意趣,也在新奇之中看出作者不同于常規的文學追求。
從第二段開始,作者突然筆鋒一轉去寫春游,這中間沒有過渡性的語句,顯得很突兀,反映了作者思緒的跳躍。“二十日,天稍和,偕數友出東直,至滿井。”短短一句之中,交待了出游日期、春游地點及行走路線,顯得干凈利落。下面即進入對滿井春色的正面描繪。作者描繪的步驟是按游人的觀賞習慣由遠及近、由面及點。作者先寫遠景:“高柳夾堤,土膏微潤,一望空闊,如脫籠之鵠”。這是對郊外早春的總體印象,也是對滿井一帶的泛寫和縱覽。作者雖未提早春,但早春景色自現。正因為春天到了,冰雪消融,春雨蒙蒙,大地才會變得滋潤,但春天畢竟才剛剛開始,所以又是“微潤”。同樣地,正因為是早春,草木尚未繁茂,人的視線無遮無攔,才會“一望空闊”。作者駕馭語言的功力,于此可見一斑。另外,作者又用“脫籠之鵠”來形容他乍見郊外早春景色的感奮和擺脫了城中局促的歡欣,也顯得生動傳神,使景和情很好地交融為一體。下面,轉入近景的描繪,作者選擇三組優美的鏡頭來表現早春二月滿井一帶的旖旎風光。首先寫水:“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始解”與“乍明”,說明春天已到,但又是剛到;“鱗浪層層”,既明寫春風,又暗示河冰已經消融;“晶晶然如鏡之新開”,是形容春天到來時河水之清澈,而“冷光之乍出于匣”,則又清澈之中加上寒意,更形象而準確地道出二月春水的典型特征。作者正是通過這形象的比喻和特別準確的副詞來描寫二月春水的形態、顏色、溫度的。寫山時,作者則又變換手法,用擬人的方法來表現。春天來了,山上的積雪消融了,但作者不說積雪消融,而說“山巒為晴雪所洗”。積雪由被動地消融變為主動地為山川梳妝打扮,山峰也由一個沉寂的靜物變成一個梳洗打扮、髻鬟始掠的美女。這種擬人手法不但生動形象地描繪出春臨大地、山峰轉翠這個變化過程,而且也使積雪和山峰在擬人的手法中顯得更加嬌艷動人,充滿春的氣息。寫田野,則抓住柳條和麥苗,柳條是將舒未舒,麥苗像野獸身上淺淺的鬣毛。我們讀后不能不嘆服作者觀察的細致和比喻的生動準確。“將舒未舒”和“淺鬣寸許”,不但準確地寫出了柳條和麥苗在早春二月時的形狀,而且也把它們時時變化著的動態表現了出來。時時在吐芽,這才會將舒未舒;時時在拔節,這才會像獸身上不時生長著的鬣毛。這樣的比喻更能體現出春天是個生長的季節、向上的季節這個典型的季節特征。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山水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論畫體》)也就是說畫山水時要“以少總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看來,袁宏道是深諳此道的。他寫滿井之春,并沒有全面地去細描密繪,而是抓住水、山、田野這三組鏡頭,通過冰皮、水波、山巒、晴雪、柳條、麥苗這幾個典型事物來以點帶面,從內在氣質上把滿井初春的氣息寫活了。
如果只一味地描景,即使把景物寫得再逼真,也算不上山水小品的上乘。更為重要的還要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正像黑格爾所說的那樣,必須把“人的心靈的定性納入大自然物理”(《美學》),讓山水景物都帶上作者的主觀感情,成為王國維所稱贊的“有我之境”。袁宏道在這篇游記中就是這樣做的。在作者的筆下,不但那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的游人都是興之所至、自得其樂,而且曝沙之鳥,呷浪之魚,也悠然自得,都有一種擺脫拘牽,放情于春光中的喜氣。這種情志,實際上是作者厭棄官場,欣慕大自然的主觀感覺的折射,而這種主觀感覺又隨著草木向榮,禽鳥的歡叫,春風的鼓蕩變得更濃更深。情與景、主觀與客觀便渾融到一起分不清孰賓孰主了。
本文作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臺,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馀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游與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于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里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后,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游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游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游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游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游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游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游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游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于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后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于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游,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里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么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游記的前一年(萬歷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后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記時,是古代游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并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后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滿井游記
滿井游記 燕 (yān) 地寒,花朝 (zhāo) 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 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
廿 (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ā)堤(dī),土膏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 。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lín)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 (liè) 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fú)不能以游墮 (huī) 事,瀟(xiáo)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hài)之二月也。
編輯本段譯文
滿井游記 北京地區氣候寒冷,花朝節過后,殘留的寒意仍然很厲害。冷風時常刮起,起風時就飛沙走石。我只好拘束在一間屋子里,想要出去卻不行。每次頂著風快步疾走,不到百步就(被迫)返了回來。 二十二日那天,天略微暖和了些,我和幾個朋友一起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河堤兩岸生長著高大的柳樹,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空曠開闊的景象,我(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在這時河上的冰面開始融化,水波開始發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像魚鱗似的浪紋,河水清澈透明,可以看見水底,河水亮晶晶的樣子好像剛打開的鏡匣,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美麗的樣子像是剛擦過一般,鮮艷美好而又明亮嫵媚,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似的。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低矮的麥苗像獸頸上的短毛一樣,才一寸左右,游人雖然還不算很多,但汲泉煮茶喝的人,拿著酒杯唱歌的人,身著艷裝騎驢的女子,也時時能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是一旦走起路來,就會汗流浹背。所有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戲水的魚,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樣子,一切動物之間就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外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不知道罷了 。 人不能因為游山玩水而耽誤公事,在山石草木大自然之間瀟灑自然的,就只有我這種閑官。而滿井這地方剛好離我的居所近,我游山玩水將從此時此地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這是己亥年二月了。
編輯本段注釋
選自《袁中郎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號石公,湖廣公安(今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學成就,被稱為“公安三袁”。滿井,明清時期北京東北郊的一個游覽地,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時不落”,所以叫滿井。 燕(yān):指北京地區。 花朝節(zhāo):舊時以陰歷二月十二日為花朝節,說這一天為百花生日。 凍風時作(zuò):冷風時常刮起來。凍風,冷風。作,起。 礫:小石塊。 局促:拘束。 廿(niàn)二日:二十二日,承花朝節說,所以沒寫月份。廿:二十 稍:略微 和:暖和。 偕(xié):一同,一起。 東直:北京東直門,在舊城東北角。滿井在東直門北三四里。 土膏:肥沃的土壤。膏:肥沃。 若脫籠之鵠(hú):好像是從籠中飛出去的天鵝。鵠:天鵝。 于時:在這時。 冰皮:河面冰層,指水面凝結的冰層猶如皮膚。 波色乍明:水波開始發出亮光。波色,水波的顏色。乍,初、始。 鱗浪:像魚鱗似的波紋。 晶晶然:亮晶晶的樣子。 新開:新打開。 匣(xiá):指鏡匣 山巒為晴雪所洗: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干凈。為,被。晴雪,晴空之下的積雪。 娟然:美好的樣子。 倩女之靧(huì)面: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倩女,美麗的少女。靧,洗臉。 髻(jì)鬟(huán)之始掠:剛剛梳好髻鬟。鬟,梳成的環形發髻。掠,這里指梳理頭發。 梢:指柳梢。 披風:在風中散開。披,開、分散。 麥田淺鬣(liè)寸許:意思是麥苗高約一寸。鬣,獸頸上的長毛,這里形容不高的麥苗。 泉而茗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汲泉水煮茶喝的,端著酒杯唱歌的,穿著艷裝騎驢的。茗,茶。罍,酒杯。蹇,這里指 驢。泉、茗、罍、蹇都是名詞作動詞用。 勁:猛,強有力。 浹(jiā):濕透。 曝(pù)沙之鳥: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 呷(xiā)浪之鱗:浮到水面戲水的魚。呷,吸,這里用其引申義。鱗,代魚。 毛羽鱗鬣:毛,指虎狼獸類;羽,指鳥類;鱗,指魚類和爬行動物;鬣,指馬一類動物。合起來,泛指一切動物。 未始無春:未嘗沒有春天。這是對第一段“燕地寒”等語說的。 墮(huī)事:耽誤公事。墮,通“隳”,壞、耽誤。 瀟然:形容無拘無束瀟灑的樣子。 此官:當時作者任順天府儒學教授,是個閑職。 適:正好。 惡(wū)能:怎能。 紀:通“記”,記述。 己亥(hài):明萬歷二十七年(1599)。
注音
燕地(yān) 花朝節(zhāo)飛沙走礫(lì)廿二日(niàn)鵠(hú) 波色乍明(zhà)倩女(qiàn)靧面(huì) 髻鬟(jì huán) 淺鬛(liè)茗(míng)罍(léi)蹇(jiǎn)浹(jiā)曝(pù) 呷(xiā)墮(huī)事惡(wū)紀(jì)
古今異義
1.土膏微潤 古義:肥沃 今義:糊狀的東西 2.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義:梳掠 今義:奪取 3.柔梢披風 古義:在風中散開 今義:一種披在肩上沒有袖子的外衣 4.惡能無紀 古義:怎(么),哪 今義:厭惡 5.局促一室之內 古義:拘束,局限 今義:常指“拘謹不自然”等
通假字
紀:通“記”,記述。 墮:通“隳”,耽誤,毀壞。
一詞多義
1.于:①于時冰皮始解(介詞,在) ②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介詞,從) 2.然:①娟然如拭(形容詞的詞尾,……的樣子) ②然徒步則汗出浹背(表轉折,但是) ③晶晶然(……的樣子) 3.鱗:①鱗浪層層(名詞作狀語,像魚鱗一樣) ②呷浪之鱗(借代魚) 4.之:①若脫籠之鵠(表修飾關系,可譯為“的”)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表示限定關系,可譯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獨立性) 5.乍:①波色乍明(副詞,初,始) ②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副詞,突然) 6.始:①余之游將自此始(動詞,開始)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前一個作副詞,才。后一個作副詞,嘗;曾經) ③于時冰皮始解(剛剛、開始) 7.得:①欲出不得(能夠) ②悠然自得(得意、滿足) 8.時:①凍風時作(經常) ②于時冰皮始解(這時) 9.而:①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表順承) ②罍而歌者(表修飾)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表轉折) 10.鬣:①麥田淺鬣寸許:獸頸上的鬃毛 ②毛羽鱗鬣:魚鰭 11.室:①倚而室之:改造成一間屋子 ②一室之內:屋子
詞類活用
1.作則飛沙走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飛,使……跑) 2.鱗浪層層(名詞作狀語,像魚鱗一樣) 3.麥田淺鬣寸許(名詞作狀語,像獸毛一樣) 4.泉而茗者(名詞動用,汲泉水,煮茶) 5.罍而歌者(名詞動用,端著酒杯) 6.紅裝而蹇者(名詞動用,穿著艷裝,騎驢)
特殊句式
1.山巒為晴雪所洗(被動句。……為……所……,被動語態。) 2.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否定詞倒裝,應為“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3.局促一室之內(省略句,可加“于”至“促”字“一室”之前) 4.若脫籠之鵠(省略句,省略“我”,譯時要補上)
編輯本段文章主題
記敘了作者游歷滿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發了作者喜悅的心情,表達了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對自由的向往和希望在公事之余能夠繼續出游的美好愿望。也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的喜愛之情,和愉悅,輕松的感情!還有作者對官場生活的厭棄。
編輯本段課文研討
一、整體感知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國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興。文章的第一段,就寫了這種欲游不能的苦惱。早春二月,乍暖還寒,這對北方人來說本不足為奇,但對一個在江南長大的人來說,卻是不可忍受的。作者從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節后,余寒猶厲”則是他親身的感受和體驗了。一個“余”字,一個“猶”字,兩相映襯,把寒流不肯罷去的情狀描述無遺。那么,其具體表現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極其簡練的語言來描繪:“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不說“寒風”“冷風”而說“凍風”,意在說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對“燕地寒”的敏感。這樣惡劣的天氣,只好“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從“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返”來看,作者不知做過多少次嘗試,都無奈而歸。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郊游的所見所感。“欲出不得”的壓抑并沒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頭,反而激發了他出游的熱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數友”,如脫籠之鳥,飛出城門,來到郊外。但見長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曠遼遠,一派生機。作者寫景,主要寫了水光山色,柳條麥田,以及游人的歡欣,魚鳥的“悠然自得”。其中寫水寫山的部分是重點。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畫,“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繪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鮮妍明媚”畫出春山之態。然后,分別用兩個長句作喻,水如新開之鏡,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動。寫柳條突出其“將舒未舒”的姿態,寫麥田說其“淺鬣寸許”,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寫人雖寥寥數語,卻頗為傳神。“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紅裝而蹇者”,將品茶、飲酒、騎驢觀賞諸畫面合為一組鏡頭,雖曰“未盛”,已是熱鬧非凡。更有曬太陽的鳥,吸水戲浪的魚,它們的快樂不亞于游人,仿佛羽毛鱗鰭之間“皆有喜氣”。最后作者總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這一句回應首段,是對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對“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議論作結,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興趣。“能不以游墮事”,這是對那些熱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無意于在政治上進取。何況他現在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教官,當然可以“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將自此始,惡能無記?”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寫出了《永州八記》;袁宏道也許再沒有重游滿井,因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鄉,過上了隱居的生活。以后雖又出仕,終非所愿,年僅四十二歲病逝。
二、問題研討
1.郊田之外未始無春:一個孤獨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畫龍點睛之筆。這句話看似為作者不經意之談,是在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實則大有深意。袁宏道25歲中進士,不受官,請假歸家,又與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縱情山水,訪師問學,可見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記散文,也充滿了疏放不羈的精神,是對大自然的熱愛,是對官場的厭倦,是個性的張揚和抒發。他是一個漫步郊原的孤獨者,“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遺落世事,在與自然風物的對話中,感受自由的可貴。 2.白描的筆法。 作者寫景,不堆砌詞藻,而是用極為簡練的筆法勾勒出來。如寫水為“波色乍明,鱗浪層層,清澈見底”,寫柳條為“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這種表現方法,沒有夸張、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卻鮮明如畫。 3.擬人的寫法。 作者寫山,用倩女新妝作喻,寫魚鳥,說它們洋溢著喜氣,都是用了擬人的寫法。這種表現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動感或“靈氣”,同時也融入作者的主觀情感。把景物擬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寫景方法。如他說蘇州虎丘“如冶女艷妝”(《上方》),寫杭州西湖為“山色如娥,花光如頰”(《初至西湖記》)。在《滿井游記》中這種寫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現方法雖然很常見,但袁宏道運用起來自有他的新奇之處。在這篇游記中,比喻大多是用來寫景的,如上文分析過的寫水寫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寫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為“脫籠之鵠”。這些比喻都很恰當,因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體會和感受。
滿井游記全文翻譯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刮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后,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游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游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小石潭記 岳陽樓記 醉翁亭記 滿井游記 的原文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若夫(fú)霪(yín)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
潛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chán)畏譏(jī),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郁(yù)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xié)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嗟(jiē)夫(fú)!予(yú)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zāi)?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chǔ)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yī)!微斯人,吾誰與歸?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醉翁亭記:
環滁(chú)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hè)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láng yá)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chán)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fú)日出而林霏(fēi)開,云歸而巖穴(xué)暝(míng),晦(huì)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yǔ)僂(lǚ)提攜(xié),往來而不絕者,滁(chú)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liè),山肴(yáo)野蔌(sù),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hān)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yì)者勝,觥(gōng)籌(chóu)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tuí)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yì),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滿井游記:
燕 (yān) 地寒,花朝(zhāo) 節后,余寒猶厲.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lì).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每冒風馳行,未百步輒(zhé)返.廿(niàn)二日天稍和,偕(xié)數友出東直,至滿井.高柳夾(jiā)堤(dī),土膏(gāo)微潤,一望空闊,若脫籠之鵠 (hú).于時冰皮始解,波色乍(zhà)明,鱗(lín)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之乍出于匣(xiá) 滿井之游
也.山巒為晴雪所洗,娟(juān)然如拭,鮮妍(yán)明媚,如倩(qiàn)女之靧(huì)面而髻(jì)鬟(huán)之始掠也.柳條將舒未舒,柔梢披風,麥田淺鬣 (liè) 寸許.游人雖未盛,泉而茗(míng)者,罍(léi)而歌者,紅裝而蹇(jiǎn)者,亦時時有.風力雖尚勁(jìng),然徒步則汗出浹 (jiā) 背.凡曝 (pù) 沙之鳥,呷(xiā)浪之鱗,悠然自得,毛羽鱗鬣 (liè) 之間皆有喜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夫(fú)不能以游墮 (huī) 事而瀟(xiāo)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適與余近,余之游將自此始,惡(wū)能無紀?己亥(hài)之二月也.
《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滿井游記》各看出作者什么心境?
《小石潭記》作者表達的是從高興->孤凄悲涼的心境。作者瀏覽小石潭之初的心情是歡快的,但一經凄清環境觸發,憂傷、悲涼隨之而來。
《記承天寺夜游》表達了作者壯志難酬,自嘲,自矜,同時自我安慰,解脫,曠達心境。
《滿井游記》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游的愿望。 《滿井游記》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表達作者歡快、恬適的心情和喜愛郊游的愿望。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
滿井游記翻譯
滿井游記》譯文
北京一帶氣候寒冷,過了花朝節,冬寒還沒有褪盡,經常刮起冷風,一刮冷風就揚起滿天沙塵。(我)只好躲在屋子里,想出去走走也出不去。每次頂著風坐車出去,總是不到百步就轉了回來。
二月二十二日那天,略微暖和些,我和幾個朋友一塊兒出了東直門,到了滿井,高大的柳樹成排的分立在堤的兩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濕潤。放眼望去是一片開闊的景象,(感到自己)好像是從籠子里飛出來的天鵝(無比輕松)。這時河上的冰開始溶化,水波突然閃出亮光,泛起一層一層魚鱗似的波紋,水清澈極了,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剛打天鏡子,冷光突然從匣子里閃射出來一樣。山巒被融化的雪水洗過后,是那樣美好、光潔,呈現出迷人的風姿,好像美麗的少女洗了臉剛剛梳好髻鬟一樣。柳條將要伸展卻尚未伸展,柔嫩的梢頭在風中散開,表苗出土了,高一寸左右。游人還不算很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著酒唱歌的,身著艷裝騎驢的,也時時可以見到。風力雖然還很猛,但走路就汗流浹背。那些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魚兒,都是一副悠閑自在的情態,毛羽、鱗鰭當中都充滿了歡樂的氣氛。(我這)才知道郊田外面未嘗沒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卻不知道啊。
能夠不因為游山玩水而耽誤正事,瀟灑地徜徉於山石草木之間,只有「教授」這種官職。而滿井這地方剛好和我的居所距離近,我的游山玩水將從這個地方開始,又怎能沒有記錄的文章呢!乙亥年二月。
賞析
本文作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滿井是北京安定門東三里外的一口古井,井中飛泉噴礴,冬夏不竭。井旁蒼藤豐草,掩映著清清的渠水,錯落的亭臺,景色優美,是當時京郊探勝的好地方。
開首點出時地節令。燕地,指現在的北京和河北省北部,古代屬燕國。舊俗以陰歷二月十五(一說為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為百花生日,稱為花朝節。這一天人們要到野外去玩賞春光。可是,這一年過了花朝節,百花還沒有消息,余寒仍然很厲害,可見北方天氣寒冷,春天來遲了。
下接幾句承上文“馀寒猶厲”,著重寫風沙的厲害。風是“凍風”,有起凍結冰之感;而且時常刮,一刮風,就沙礫飛揚,簡直沒法出門。一出門,冒風快走,不到百來步就擋不住要回頭。這是寫渴望出游與不能出游的矛盾。作者是一位喜游愛動的人,如今花朝節已經過了,也不知花事如何,因而探春出游之意早已按捺不住,但卻被寒風沙礫所阻,不得不“局促一室之內”,其懊喪和郁悶可想而知。
以下,作者記敘了廿二日偕友游滿井時所見的融融春光。“廿二日天稍和”幾句,狀寫天氣和心情。一個“和”字,既寫天氣的和暖,也透露出作者心情的解凍,于是立即同幾位朋友出東直門,到滿井去。“高柳夾堤,土膏微潤”,是出郊所見;一個“局促室內,欲出不得”的人,忽然來到野外,看到堤岸兩旁高高的柳樹,聞到滋潤的泥土芳香,心頭不禁漾出一股春天的喜悅。他四望郊原,一片空闊,快活的心情就像脫籠之鳥之樣,飛向那遼闊的春天原野。“若脫籠之鵠”,鵠就是天鵝,這是著力描寫從局促困居的境況下解脫出來的喜悅。
“冰皮始解”幾句寫春水之美。“冰皮解,波色乍明”,用對偶的句式,點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開始呈現出澄明的色澤。“始”、“乍”二字扣緊早春景象,十分貼切。“鱗浪層層,清澈見底,晶晶然如鏡之新開而冷光乍出于匣也”,是寫微風吹過水面,漾起魚鱗般的波紋,清澈的流水閃閃發光,好像清晨剛打開鏡匣,反射出鏡子的清光一樣。“鏡之新開”、“冷光乍出”的“新開”、“乍出”,與“冰以始解,波色乍明”的“始解”、“乍明”,一是形容一天的起點,一是形容一年的起點,相互呼應,同一機杼,很有節候感,足見作者觀察的細致和刻畫的工巧。另外,用新開匣的明鏡來比喻明亮的春水,也顯得優美熨貼;同時還可以使人聯想到晨妝對鏡的美人,從而具有表里相關的兩層意蘊。
“山巒為晴雪所洗”幾句,是寫春山之美。山巒的積雪被晴日所融化,青蔥的山色如同經過洗試一般,顯得格外鮮妍明媚,好像剛洗過臉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發髻。“始掠”的“始”字,表明美人晨妝剛罷。這個比喻,與上面開匣明鏡的春水的比喻,雖然分別指山和水,卻一氣相通,由明鏡而帶出對鏡梳妝的美人,這就把春山春水融成一體,給人以相互生發的和諧美感。
寫水寫山之后,轉筆寫植物。楊柳是敏感的春天使者,也是春色的象征。“柳條將舒未舒”,寫柳芽剛吐,枝頭鵝黃嫩綠,宛如朵朵蓓蕾,欲開還閉,別有一種風韻。“柔梢披風”,則寫出楊柳的動態美。輕柔的柳梢,雖然還沒有垂下萬縷金絲,卻已經迎著和暖的春風低昂而舞了。用一“柔”字、“披”字,寫早春楊柳的風姿,很傳神。這幾句寫楊柳,回應前面“高柳夾堤”一句,而作進一步的領略觀賞。“麥田淺鬣寸許”,則回應前面“土膏微潤”一句,視線由高而低:那一望無際的平疇上,淺綠的麥苗已經從芳潤的泥土中探出頭來,剛剛只有寸把長呢,整齊得像短短的馬鬃一樣。作者以極其簡練的文字,把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審美感受鮮明地表現出來,每一句都滲透著明朗而喜悅的感情色彩。
以上幾小段,從初到野外的第一印象寫起,進而逐層展示春水之美,春山之美,楊柳之美,麥苗之美,構成了一幅北國郊原的早春風光圖,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這是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一大層次。
接著寫早春的游人。余寒剛過,盛春未到,游人也還不多。但是春天畢竟來了,第一批郊游者也跟著來了。作者寫了游人的幾種情態:“泉而茗者”,是飲泉水煮茶的,顯得清雅而悠閑;“罍而歌者”,是邊喝酒邊唱歌的,顯得豪爽而痛快;“紅裝而蹇者”,寫穿著艷麗服裝的女子,騎著毛驢緩緩而得,顯得從容而舒適。“亦時時有”,是說經常可以看到。這一句反接“游人雖未盛”一句,說明游春者已頗有人在。作者對這些最早到郊外來尋春的游人,顯然是欣賞而懷有好感的。“風力雖未勁,然徒步則汗出浹背”,這兩句是抒寫自己的感受,盡管郊原的風還很有點勁道,但徒步而游,從背上沁出的汗水中,卻分明可以感到暖融融的春意了。這一節從游人著筆,寫出各得其樂的種種情態,無異是一幅郊原春游圖。他們既領略著最早的春光,又給余寒初退、大地回春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氣和暖意。這一倒敘之筆,成為描寫早春風光的第二大層次。
“凡曝沙之鳥”幾句,寫大自然中的生物。“曝沙之鳥”,指在沙灘上曬太陽的鳥兒;“呷浪之鱗”,指在水波中呼吸的魚兒。曝沙,描寫鳥的安閑恬靜;呷浪,刻畫魚的自由天真。作者通過魚鳥一動一靜的情態,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他甚至發現和感受到鳥的羽毛和魚的鱗鰭之間,都洋溢著一股“喜氣”。這真是體察入微,化身為魚鳥的代言人了。所謂“替山川寫照,為魚鳥傳神”,作者以畫工的手段、詩人的敏感,把早春景色寫活了。這一節著眼于大自然的生物,構成了春光描寫的第三大層次。
通過以上三個層次描寫,得出一個審美結論:“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還不知道。辜負春光,豈不可惜!這幾句與開頭“局促一室之內,欲出不得”對照,可以感到作者由衷的欣慰之情。他在郊田之外,呼吸領略到初春的氣息和大自然的蓬勃生機,心頭的郁悶荒寒到這時便為之一掃。另外這與前面的“凍風時作,作則飛沙走礫”的景象,也恰好形成鮮明的對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這是作者郊游滿井的結論。“始知”二字,得之于目接神遇的深切感受,也就是說,當他站立在郊田之外,沐浴著大好春光的時候,對于那些長期蟄居城內,感受不到早春氣息的人,很有幾分感慨。辛棄疾《鷓鴣天》詞中說“城中桃李愁風雨,春在溪頭薺菜花。”袁中郎的感慨在這一點上頗有共同之處,因而其寓意似乎也不局限在感知春色上,而含有引發人們擺脫塵俗,向往大自然的美好情懷。
以上寫景,寫人,旁及魚鳥,然后拍入到人自身。“夫能不以游墮事,而瀟然于山石草木之間者,惟此官也。”這幾句是說:能夠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山石草木之間,而不至于因為游玩而耽誤公事的,只有我這個官員啊。當時他正在作順天府學教官,是個閑職,因而有時間縱情遨游,不怕耽誤公事。“惟此官也”的“惟”字,頗有自傲和自慰之感,他不因官小職閑而懊惱,反而為此深自慶幸沒有那種庸俗的封建官場習氣,流露出袁中郎獨特的性情與個性。
結尾“此地適與余近”,從字面上是說此地剛好與我的住處接近,但這個“近”字,不僅指空間距離的相近,也指性情品格的相近。山水也有性情,辛棄疾說:“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賀新郎》)。這里就體現了物我交融、如逢知己之感。“余之游將自此始”,表示這一次滿井之游,將成為一個值得紀念的開端,怎么能不記下這美好的第一印象呢?把感受化為文字,是為了鞏固記憶,時時回顧,充分流露了作者的眷眷珍惜之情。事實上,作者在寫這篇游記的前一年(萬歷二十六年),已經游過滿井,而且寫了一首詩;但他在這里卻說“余之游將自此始”。這大概是因為這一次的感受特別深刻,所以把它作為一個美好的開端吧。最后點明寫這篇游記的時間是“己亥二月”,也就是萬歷二十七年(1599)二月。篇末記時,是古代游記的一種常見格式。
這篇游記描寫北國早春氣象,既能傳達出山川景物之神,又處處洋溢著作者悠然神往的情感。作者從城居不見春敘起,接著寫郊外探春,并逐層寫出郊原早春景色的誘人,而最后歸結道:“始知郊田之外,未始無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回應開頭困居局促之狀,迥然有苦樂之異和天淵之別,表現了作者厭棄喧囂塵俗的城市生活,寄意于山川草木的瀟灑情懷。通篇寫景都滲透著這種灑脫而悠然的感情,使文字具有一種清新恬靜的田園節奏。而簡練的白描和貼切的比喻,更為行文增添了不少詩情畫意。
(摘引自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文鑒賞辭典》,作者:吳戰壘)
OK,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