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受,久久亚洲综合色,国产福利一区二区精品免费,99热这里都是精品

當前位置:詩詞問答 > 歷史 > 正文內容

蘭陵王丙子送春多少字(蘭陵王丙子送春拼音)

靜待花開2022-11-15 06:20歷史53

大家好,今天本篇文章就來給大家分享蘭陵王丙子送春多少字,以及蘭陵王丙子送春拼音對應的知識和見解,內容偏長,大家要耐心看完哦,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贊美蘭陵王高長恭的詩句

1. 相思的詩句關于蘭陵王

相思的詩句關于蘭陵王 1. 有關“蘭陵王”的詩詞

北宋·周邦彥

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北宋·張元干

張元干《蘭陵王·卷珠箔》

卷珠箔。朝雨輕陰乍閣。闌干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藥。東風妒花惡。吹落梢頭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尋思舊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馳道同載,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又爭信飄泊?

寂寞。念行樂。甚粉淡衣襟,音斷弦索。瓊枝璧月春如昨。悵別后華表,那回雙鶴。相思除是,向醉里、暫忘卻。

南宋·劉辰翁

劉辰翁《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南宋·辛棄疾

辛棄疾《蘭陵王·賦一丘一壑》

一丘壑。老子風流占卻。茅檐上、松月桂云,脈脈石泉逗山腳。尋思前事錯。惱殺晨猿夜鶴。終須是、鄧禹輩人,錦繡麻霞坐黃閣。 長歌自深酌。看天闊鳶飛,淵靜魚躍。西風黃菊薌噴薄。悵日暮云合,佳人何處,紉蘭結佩帶杜若。入江海曾約。 遇合。事難托。莫系磬門前,荷蕢人過,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說與窮達,不須疑著。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

現(xiàn)代·吳晨

吳晨《蘭陵王·艾艾》

簾幕卷,夜風輕輕拂面。如夢中,幾度相見?暗想芳華訴離別。無言不勝情,何故相守天涯。春如故?年初歲末,不見來時佳人伴。尋思舊夢跡,正年少輕狂,寄月傳情。徒留寂寞相依偎。情至荼蘼時,執(zhí)念生死,一往情深深幾許,多少愛與恨?如念?莫相思。踐別偶遇間,一夜盟言,春日暖暖衣衫褪。念妾嬌如妻,聞香透骨。相思隨影,似夢里,共夜語!

2. 有關蘭陵王的詩詞

蘭陵王

作者: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蘭陵王】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原序: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shù)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后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3. 求關于蘭陵王的詩詞

詞牌《蘭陵王》

《碧雞漫志》卷四引《北齊史》及《隋唐嘉話》稱:“齊文襄之子恭,封蘭陵王。與周師戰(zhàn),……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武士共歌謠之,曰《蘭陵王入陣曲》。今《越調·蘭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遺聲也”。《清真集》正入“越調”。毛開《樵隱筆錄》:“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jié)歌者。”一百三十字,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韻,次段五仄韻,末段六仄韻,宜入聲韻。

宋詞《蘭陵王》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原序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shù)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后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zhàn)。他前后因各項戰(zhàn)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jù)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以此為題材的作品有詩詞、電影、書籍和游戲。

《蘭陵王入陣曲》

新將入陣譜弦歌,

共識蘭陵賈輿多。

制得舞胡工歡酒,

當宴宛轉客顏酡。

《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zhàn)的一支樂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當時北齊重鎮(zhèn)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北齊王急派各地將士來解圍,高肅親率五百精騎,沖入周軍重圍,直抵城下,與城內守軍心協(xié)力夾攻,大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為歌頌蘭陵王的戰(zhàn)績,將士們集體創(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 此曲后來流傳到日本,深受人民的喜愛。

樓上的只是填此詞牌的詞,與蘭陵王并無關系

4. 有關“蘭陵王”的詩詞

作者: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

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

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

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

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全部注釋 1.柳陰直:《東京夢華錄》載:"東都外城方圓四十余里,城壕曰護龍河,闊十余丈,壕之內外,皆植楊柳。

" 2.隋堤:隋煬帝開鑿通濟渠,沿河筑堤種柳,后人稱為隋堤。通濟渠有一段和汴京城外三里的汴河相重,故其在汴河故道者,又稱汴堤。

3.曾見幾番:考周邦彥生平,周邦彥三別京華,第一次是元佑二年(1087)自太學正出為廬州教授,第二次是政和二年(1112)以奉直大夫直龍圖閣知隆德軍府并管勾學事,第三次便是這次自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出知真定府。故云曾見幾番。

4.行色:送行場面的種種情景。 5.故國:這里指故鄉(xiāng)。

京華倦客:作者自指。 6.長亭:古代設在大路邊供行人休息的亭舍,也常用作餞別的處所。

7."應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的說法。 8.榆火:《論語》"鉆燧改火"句注引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改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

……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jié),節(jié)期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

唐宋時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賜朝中百官。 9.別浦:徐堅《初學記》:"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

"此指行人離別的河岸。 10.津堠:津,渡口。

堠:守望兼記里數(shù)的土堡,五里一堠,十里二堠,亦稱單堠、雙堠。 11. 聞笛:化用李白《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據(jù)詞意推之,似以作于二次官建康時為較合也。

稼軒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已任,但南歸后卻進退無據(jù),蹉跎歲月,這首具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詞實是寄托了其一腔孤憤。上闋抒寫了年華虛度抱負難酬的痛苦,下闋更是想落天外,以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強烈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與堅強意志。

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飛鏡明麗,金波瀉影,長空萬里,結構上的大開大合與思緒的貫聯(lián)相結合,氣象磅礴而形象飛動。 正如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之評蘇辛詞曰:"讀蘇辛詞,知詞中有人,詞中有品。

5. 描寫高長恭的詩句

1.長恭沉默了一會兒,隨后又抬起了頭,水晶般的黑眸牢牢盯著他

2. 初春的清晨,微熏的陽光暖洋洋的灑落在斛律府邸中的庭院里,幾株粉色的桃花開得正嬌艷,細薄透明的花瓣猶如蝶翼一般隨風飛舞。

“須達哥哥,這次你又輸給我了哦!”一個身穿綠色衫子的少年笑咪咪的挑劍指住了另一個褐衣少年的胸口,一臉的得意。看這少年不過十一二歲,容貌宛如女子,微微帶著一層薄紅的俏臉猶如一朵還帶著晨露的桃花。

3.“九叔叔,我?guī)Я藱烟襾砼叮黄鸪园桑 彼溥涞呐芰诉^來,一身淺綠的衣衫將她襯的宛若風中青柳,黑色發(fā)絲輕柔的隨著依舊帶著些許寒意的春風舞動著,仿似水晶的黑色眼眸閃耀著陽光的光澤,嬌美中帶著些許柔韌的身姿,在園中的群花之中完全的喧賓奪主到群芳失色……

4.高湛側過頭,正好看見她一個人在偷笑,淺淺的笑容仿佛月光照耀下飛舞的桃花,天真無邪卻又偏偏嫵媚動人,讓人難以移開目光……他微一失神,很快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態(tài),唉,自己在想些什么,竟然對著自己的侄子……

5. 孝琬微微一愣,弟弟的笑容在陽光下格外耀眼,精致的五官無與倫比,烏黑的長發(fā)光可鑒人,身后那沾著晨露的的丹桂迎風搖曳生姿,倒與他相配得緊,四弟他,若是身為女子,的確……是人世罕有的絕色……

6.這也難怪,兩位翩翩美少年,不但姿容絕世,而且身世顯赫……就像是兩顆最璀燦的星辰,在天空相交輝映,早就成了整個鄴城的少女們心里的夢中之人。

7. 從高湛的這個角度望去,正好可以看到她那秀氣的身體美妙的伸展著,呈現(xiàn)出一種優(yōu)雅而自然的姿勢,如同剛剛綻開的花瓣,嬌澀而縱情的揮灑著青春的明媚。

剎那間,他忽然有種奇怪的錯覺,長恭他好像……等他回過神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周圍的一切景物在瞬間似乎已經(jīng)褪卻了所有的華彩,變的一片黯然。

8.“嗯。。九叔叔,”長恭應了一聲,望向了他。因為是在病中,他只穿著一身白色的便服,頭發(fā)也沒有結起來,只是松松軟軟的披在肩上,淡淡陽光從窗欞間漏了進來,流淌過他那雙茶色的眼眸,溫柔得令人心疼。

9. 窗外簇擁著的綠葉把陽光潑灑進屋子里,把她白皙的肌膚照得有點透明,頸部的曲線延伸下去,搖曳著微妙的陰影。不知為什么,他覺得有種溫暖的感覺在肢體里緩慢蔓延開,就像是------春雪消融的感覺。

10.一輛滿載貨物的馬車不急不慢的行進在山路上,馬車旁邊還跟著幾位家丁模樣的人,馬車的前方,兩位翩翩少年,正策馬而行,看打扮似乎只是普通的商人。

左側的那個少年似乎正在想著什么,他那紅而潤澤的唇微微輕抿,眉目流轉之處有秋波;額前幾縷飄落的碎發(fā),只襯得他薄薄的臉頰如陽春白雪。在他身側的少年,有著清晰分明的輪廓,俊朗白皙的臉龐在朝陽的映襯下更顯得奕奕動人,連那唇邊的微笑仿佛也被暈染成陽光的顏色,溫暖柔和又恬淡雋永。

這兩位翩翩少年,正是準備前往長安,查探敵方消息的高長恭和斛律恒迦,為了方便進入長安,兩人化裝成了普通的絲綢商人。

11.“你!”他捂著臉,又驚又怒的望著眼前這個美的不像話的少年,陽光仿佛都灑在少年明凈光潤的額頭上,反襯出五官的清晰,線條異常的流暢纖細,膚色細膩而透明,帶著一種無懈可擊的美麗。

12. 這邊,恒迦也好不容易將長恭帶回了房里,剛將長恭放在床上,就聽她傳來了輕微的熟睡聲。他不禁有些想笑,這么安靜的長恭倒也是少見,抬眸望去,只見在淡淡的燭光下,長恭的額上微微沁著細汗,臉上帶了一層嬌艷的紅色,美麗而不失纖細,纖細卻不顯柔弱,就這樣安安靜靜的樣子,看起來竟然比一般女子還要動人幾分。

6. 形容蘭陵王的詩詞

沒有。有關的我記得王國維的二十首詠史詩里有一首提到。

【原文】

江南天子皆詞客,河北諸王盡將材。①

乍歌樂府《蘭陵曲》,又見湘東玉軸灰。②

【注釋】

①“江南”二句:在江南的六朝天子都是崇尚文學的詞客,而在河北的北朝歷代帝王都是大將之材。詞客:擅長文辭的人。南朝的皇帝如宋文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陳后主都頗有文學才能,有詩文傳世。諸王:指北朝苻堅、拓跋、慕容垂、高歡、宇文泰等人。

②“乍歌”二句:北朝的軍士才唱罷樂府的《蘭陵王入陣曲》,又看到南朝湘東王收藏的圖書化為灰燼。蘭陵曲:《北齊書·蘭陵武王長恭傳》載,北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武王。與周軍戰(zhàn),“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湘東:梁武帝第七子蕭繹,被封為湘東王。好讀書著述,詩賦綺麗。后在江陵即位,是為元帝。玉軸:卷軸的美稱。指珍貴的圖書。“玉軸灰”,謂圖書被焚。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南史·梁本紀》載,承圣三年(554年),西魏軍圍江陵,梁元帝無計可施,“乃聚圖書十馀萬卷盡燒之”。城陷,元帝被俘殺。末兩句以蘭陵王與湘東王作對比,蘭陵習武,軍士歌樂府而奏捷;湘東能文,圖書成灰燼而亡身。此首以尚武的北朝與尚文的南朝對比。贊美北方雄強的人物。

7. 贊美蘭陵王的詩詞

《題蘭陵王碑陰》

年代: 宋 作者: 賀鑄

齊室生武賢,蘭陵乃頗牧。

析瓜饗虎士,饜飫比粱肉。

金墉免胄戰(zhàn),破陣何神速。

樂府有遺聲,當歌凱旋曲。

盤宗既不壽,霸祚宜爾促。

十代六百年,人間換陵谷。

荒途接幽垅,誰復禁樵牧。

窆石半欹摧,鉤鋤斷鰲足。

蒼苔蝕瑑刻,仰睇眩塵目。

操翰無愧辭,千言不為辱。

流湍嚙馬鬣,客土日危蹙。

霪潦并年間,彌漫即川陸。

昔多萬兩送,今無一抔筑。

人生妄區(qū)別,共盡同草木。

何待雍門彈,令君淚盈匊。

8. 贊美蘭陵王的詩句

北宋·周邦彥 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

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

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

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北宋·張元干 張元干《蘭陵王·卷珠箔》 卷珠箔。朝雨輕陰乍閣。

闌干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藥。東風妒花惡。

吹落梢頭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尋思舊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

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馳道同載,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

又爭信飄泊? 寂寞。念行樂。

甚粉淡衣襟,音斷弦索。瓊枝璧月春如昨。

悵別后華表,那回雙鶴。相思除是,向醉里、暫忘卻。

南宋·劉辰翁 劉辰翁《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

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

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南宋·辛棄疾 辛棄疾《蘭陵王·賦一丘一壑》 一丘壑。老子風流占卻。

茅檐上、松月桂云,脈脈石泉逗山腳。尋思前事錯。

惱殺晨猿夜鶴。終須是、鄧禹輩人,錦繡麻霞坐黃閣。

長歌自深酌。看天闊鳶飛,淵靜魚躍。

西風黃菊薌噴薄。悵日暮云合,佳人何處,紉蘭結佩帶杜若。

入江海曾約。 遇合。

事難托。莫系磬門前,荷蕢人過,仰天大笑冠簪落。

待說與窮達,不須疑著。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

現(xiàn)代·吳晨 吳晨《蘭陵王·艾艾》 簾幕卷,夜風輕輕拂面。如夢中,幾度相見?暗想芳華訴離別。

無言不勝情,何故相守天涯。春如故?年初歲末,不見來時佳人伴。

尋思舊夢跡,正年少輕狂,寄月傳情。徒留寂寞相依偎。

情至荼蘼時,執(zhí)念生死,一往情深深幾許,多少愛與恨?如念?莫相思。踐別偶遇間,一夜盟言,春日暖暖衣衫褪。

念妾嬌如妻,聞香透骨。相思隨影,似夢里,共夜語。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是誰寫的

春去人間無路

出自《蘭陵王·丙子送春》

作者:劉辰翁

原文: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沈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二人皆北去。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譯文

欲送春天歸去,可是整個人間沒有春的歸路。空掛著的秋千之外,芳草連著天空的遠處。哪里刮來的風沙,昏暗籠罩著南浦。心如亂麻,說不清是怎樣的痛苦,徒自憶念著流落海崖的人們,如同無著無落四處飄飛的柳絮。一陣亂鴉過后,斗轉星移,時移事去,帝城中荒涼凄寂。再也看不見來時試燈的熱鬧繁麗。

春已歸去,誰最憂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鴻雁,沉落在荒僻的邊土。梁間的棲燕沒有故主,杜鵑悲切的蹄聲里,荒宮廢苑迎來昏暮。那珍貴的玉樹長埋泥土,那金銅仙人的承露盤中,盛滿如淚的清露。在他被遷走離開咸陽時,不忍遠離二頻頻回顧。那令人哀傷的黃昏時分,怎樣才能捱得過去!

春天啊,你此次歸去,是否還能回到這里?我像江淹一樣怨恨離別,像庾信一樣寫下愁賦得語句。蘇堤上,天天都是凄風苦雨。嘆惜故國的美好時光,只能在夢境中再去游歷。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記住。人生流落到這種情形,只能在深夜里,與兒子相對話語。

有哪些關于蘭陵王的詩句

1.形容蘭陵王的詩句

作者:周邦彥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全部注釋

1.柳陰直:《東京夢華錄》載:"東都外城方圓四十余里,城壕曰護龍河,闊十余丈,壕之內外,皆植楊柳。"

2.隋堤:隋煬帝開鑿通濟渠,沿河筑堤種柳,后人稱為隋堤。通濟渠有一段和汴京城外三里的汴河相重,故其在汴河故道者,又稱汴堤。

3.曾見幾番:考周邦彥生平,周邦彥三別京華,第一次是元佑二年(1087)自太學正出為廬州教授,第二次是政和二年(1112)以奉直大夫直龍圖閣知隆德軍府并管勾學事,第三次便是這次自徽猷閣待制提舉大晟府出知真定府。故云曾見幾番。

4.行色:送行場面的種種情景。

5.故國:這里指故鄉(xiāng)。京華倦客:作者自指。

6.長亭:古代設在大路邊供行人休息的亭舍,也常用作餞別的處所。

7."應折"句:古人有折柳送別的說法。

8.榆火:《論語》"鉆燧改火"句注引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改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寒食:冬至后一百零五日,即清明前二日為寒食節(jié),節(jié)期禁火,節(jié)后另取新火。唐宋時朝廷于清明日取榆柳之火賜朝中百官。

9.別浦:徐堅《初學記》:"大水有小口別通曰浦。"此指行人離別的河岸。

10.津堠:津,渡口。堠:守望兼記里數(shù)的土堡,五里一堠,十里二堠,亦稱單堠、雙堠。

11. 聞笛:化用李白《洛陽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今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據(jù)詞意推之,似以作于二次官建康時為較合也。稼軒一生以恢復中原為已任,但南歸后卻進退無據(jù),蹉跎歲月,這首具濃厚浪漫主義色彩的詞實是寄托了其一腔孤憤。上闋抒寫了年華虛度抱負難酬的痛苦,下闋更是想落天外,以砍去遮住月光的桂樹強烈表達了自己的理想抱負與堅強意志。

詞人巧妙地運用神話傳說構成一種超現(xiàn)實的藝術境界,飛鏡明麗,金波瀉影,長空萬里,結構上的大開大合與思緒的貫聯(lián)相結合,氣象磅礴而形象飛動。

正如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之評蘇辛詞曰:"讀蘇辛詞,知詞中有人,詞中有品。"

2.有關“蘭陵王”的詩詞

北宋·周邦彥

周邦彥《蘭陵王·柳陰直》

柳陰直,煙里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登臨望故國,誰識京華倦客?長亭路,年去歲來,應折柔條過千尺。

閑尋舊蹤跡,又酒趁哀弦,燈照離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風快,半篙波暖,回頭迢遞便數(shù)驛,望人在天北。 凄惻,恨堆積!漸別浦縈回,津堠岑寂,斜陽冉冉春無極。念月榭攜手,露橋聞笛。沉思前事,似夢里,淚暗滴。

北宋·張元干

張元干《蘭陵王·卷珠箔》

卷珠箔。朝雨輕陰乍閣。闌干外、煙柳弄晴,芳草侵階映紅藥。東風妒花惡。吹落梢頭嫩萼。屏山掩,沉水倦熏,中酒心情怕杯勺。

尋思舊京洛。正年少疏狂,歌笑迷著。障泥油壁催梳掠。曾馳道同載,上林攜手,燈夜初過早共約。又爭信飄泊?

寂寞。念行樂。甚粉淡衣襟,音斷弦索。瓊枝璧月春如昨。悵別后華表,那回雙鶴。相思除是,向醉里、暫忘卻。

南宋·劉辰翁

劉辰翁《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謾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南宋·辛棄疾

辛棄疾《蘭陵王·賦一丘一壑》

一丘壑。老子風流占卻。茅檐上、松月桂云,脈脈石泉逗山腳。尋思前事錯。惱殺晨猿夜鶴。終須是、鄧禹輩人,錦繡麻霞坐黃閣。 長歌自深酌。看天闊鳶飛,淵靜魚躍。西風黃菊薌噴薄。悵日暮云合,佳人何處,紉蘭結佩帶杜若。入江海曾約。 遇合。事難托。莫系磬門前,荷蕢人過,仰天大笑冠簪落。待說與窮達,不須疑著。古來賢者,進亦樂,退亦樂。

現(xiàn)代·吳晨

吳晨《蘭陵王·艾艾》

簾幕卷,夜風輕輕拂面。如夢中,幾度相見?暗想芳華訴離別。無言不勝情,何故相守天涯。春如故?年初歲末,不見來時佳人伴。尋思舊夢跡,正年少輕狂,寄月傳情。徒留寂寞相依偎。情至荼蘼時,執(zhí)念生死,一往情深深幾許,多少愛與恨?如念?莫相思。踐別偶遇間,一夜盟言,春日暖暖衣衫褪。念妾嬌如妻,聞香透骨。相思隨影,似夢里,共夜語!

3.形容蘭陵王的詩詞

沒有。有關的我記得王國維的二十首詠史詩里有一首提到。

【原文】

江南天子皆詞客,河北諸王盡將材。①

乍歌樂府《蘭陵曲》,又見湘東玉軸灰。②

【注釋】

①“江南”二句:在江南的六朝天子都是崇尚文學的詞客,而在河北的北朝歷代帝王都是大將之材。詞客:擅長文辭的人。南朝的皇帝如宋文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陳后主都頗有文學才能,有詩文傳世。諸王:指北朝苻堅、拓跋、慕容垂、高歡、宇文泰等人。

②“乍歌”二句:北朝的軍士才唱罷樂府的《蘭陵王入陣曲》,又看到南朝湘東王收藏的圖書化為灰燼。蘭陵曲:《北齊書·蘭陵武王長恭傳》載,北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武王。與周軍戰(zhàn),“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湘東:梁武帝第七子蕭繹,被封為湘東王。好讀書著述,詩賦綺麗。后在江陵即位,是為元帝。玉軸:卷軸的美稱。指珍貴的圖書。“玉軸灰”,謂圖書被焚。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南史·梁本紀》載,承圣三年(554年),西魏軍圍江陵,梁元帝無計可施,“乃聚圖書十馀萬卷盡燒之”。城陷,元帝被俘殺。末兩句以蘭陵王與湘東王作對比,蘭陵習武,軍士歌樂府而奏捷;湘東能文,圖書成灰燼而亡身。此首以尚武的北朝與尚文的南朝對比。贊美北方雄強的人物。

4.求關于蘭陵王的詩詞

詞牌《蘭陵王》

《碧雞漫志》卷四引《北齊史》及《隋唐嘉話》稱:“齊文襄之子恭,封蘭陵王。與周師戰(zhàn),……擊周師金墉城下,勇冠三軍。武士共歌謠之,曰《蘭陵王入陣曲》。今《越調·蘭陵王》,凡三段,二十四拍,或曰遺聲也”。《清真集》正入“越調”。毛開《樵隱筆錄》:“紹興初,都下盛行周清真詠柳《蘭陵王慢》,西樓南瓦皆歌之,謂之《渭城三疊》。以周詞凡三換頭,至末段,聲尤激越,惟教坊老笛師能倚之以節(jié)歌者。”一百三十字,分三段。第一段七仄韻,次段五仄韻,末段六仄韻,宜入聲韻。

宋詞《蘭陵王》

年代:宋 作者:辛棄疾 體裁:詞

原序

己未八月二十日夜,夢有人以石研屏見餉者。其色如玉,光潤可愛。中有一牛,磨角作斗狀。云:“湘潭里中有張其姓者,多力善斗,號張難敵。一日,與人搏,偶敗,忿赴河而死。居三日,其家人來視之,浮水上,則牛耳。自后并水之山往往有此石,或得之,里中輒不利。”夢中異之,為作詩數(shù)百言,大抵皆取古之怨憤變化異物等事,覺而忘其言。后三日,賦詞以識其異。) 恨之極。恨極銷磨不得。萇弘事,人道后來,其血三年化為碧。鄭人緩也泣。吾父攻儒助墨。十年夢,沈痛化余,秋柏之間既為實。 相思重相憶。被怨結中腸,潛動精魄。望夫江上巖巖立。嗟一念中變,后期長絕。君看啟母憤所激。又俄傾為石。難敵。最多力。甚一忿沈淵,精氣為物。依然困斗牛磨角。便影入山骨,至今雕琢。尋思人間,只合化,夢中蝶。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 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zhàn)。他前后因各項戰(zhàn)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jù)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沖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以此為題材的作品有詩詞、電影、書籍和游戲。

《蘭陵王入陣曲》

新將入陣譜弦歌,

共識蘭陵賈輿多。

制得舞胡工歡酒,

當宴宛轉客顏酡。

《蘭陵王入陣曲》是歌頌高肅英勇善戰(zhàn)的一支樂曲,悲壯渾厚,古樸悠揚。當時北齊重鎮(zhèn)洛陽被北周十萬大軍圍困,北齊王急派各地將士來解圍,高肅親率五百精騎,沖入周軍重圍,直抵城下,與城內守軍心協(xié)力夾攻,大敗周軍,解了洛陽之圍。為歌頌蘭陵王的戰(zhàn)績,將士們集體創(chuàng)作了《蘭陵王入陣曲》。 此曲后來流傳到日本,深受人民的喜愛。

樓上的只是填此詞牌的詞,與蘭陵王并無關系

5.關于蘭陵王的詩

沒有。有關的我記得王國維的二十首詠史詩里有一首提到。

【原文】

江南天子皆詞客,河北諸王盡將材。①

乍歌樂府《蘭陵曲》,又見湘東玉軸灰。②

【注釋】

①“江南”二句:在江南的六朝天子都是崇尚文學的詞客,而在河北的北朝歷代帝王都是大將之材。詞客:擅長文辭的人。南朝的皇帝如宋文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陳后主都頗有文學才能,有詩文傳世。諸王:指北朝苻堅、拓跋、慕容垂、高歡、宇文泰等人。

②“乍歌”二句:北朝的軍士才唱罷樂府的《蘭陵王入陣曲》,又看到南朝湘東王收藏的圖書化為灰燼。蘭陵曲:《北齊書·蘭陵武王長恭傳》載,北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武王。與周軍戰(zhàn),“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湘東:梁武帝第七子蕭繹,被封為湘東王。好讀書著述,詩賦綺麗。后在江陵即位,是為元帝。玉軸:卷軸的美稱。指珍貴的圖書。“玉軸灰”,謂圖書被焚。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南史·梁本紀》載,承圣三年(554年),西魏軍圍江陵,梁元帝無計可施,“乃聚圖書十馀萬卷盡燒之”。城陷,元帝被俘殺。末兩句以蘭陵王與。沒有。有關的我記得王國維的二十首詠史詩里有一首提到。

【原文】

江南天子皆詞客,河北諸王盡將材。①

乍歌樂府《蘭陵曲》,又見湘東玉軸灰。②

【注釋】

①“江南”二句:在江南的六朝天子都是崇尚文學的詞客,而在河北的北朝歷代帝王都是大將之材。詞客:擅長文辭的人。南朝的皇帝如宋文帝、齊高帝、齊武帝、梁武帝、梁簡文帝、梁元帝、陳后主都頗有文學才能,有詩文傳世。諸王:指北朝苻堅、拓跋、慕容垂、高歡、宇文泰等人。

②“乍歌”二句:北朝的軍士才唱罷樂府的《蘭陵王入陣曲》,又看到南朝湘東王收藏的圖書化為灰燼。蘭陵曲:《北齊書·蘭陵武王長恭傳》載,北齊文襄之子長恭,封蘭陵武王。與周軍戰(zhàn),“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于是大捷。武士共歌謠之,為《蘭陵王入陣曲》是也。”湘東:梁武帝第七子蕭繹,被封為湘東王。好讀書著述,詩賦綺麗。后在江陵即位,是為元帝。玉軸:卷軸的美稱。指珍貴的圖書。“玉軸灰”,謂圖書被焚。北周庾信《哀江南賦》:“乃使玉軸揚灰,龍文折柱。”《南史·梁本紀》載,承圣三年(554年),西魏軍圍江陵,梁元帝無計可施,“乃聚圖書十馀萬卷盡燒之”。城陷,元帝被俘殺。末兩句以蘭陵王與湘東王作對比,蘭陵習武,軍士歌樂府而奏捷;湘東能文,圖書成灰燼而亡身。此首以尚武的北朝與尚文的南朝對比。贊美北方雄強的人物。

送劉師服

韓愈 送劉師服

夏半陰氣始,淅然云景秋。

蟬聲入客耳,驚起不可留。

草草具盤饌,不待酒獻酬。

士生為名累,有似魚中鉤。

赍材入市賣,貴者恒難售。

豈不畏憔悴,為功忌中休。

勉哉耘其業(yè),以待歲晚收。

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李白 白云歌送劉十六歸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處處長隨君。

長隨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隨君渡湘水。

湘水上,女蘿衣,白云堪臥君早歸。

【賞析】

這首詩是唐玄宗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送劉十六歸隱湖南所作。詩八句四十二字,因為其中不少詞語的重沓詠歌,便覺得聲韻流轉,情懷搖漾,含意深厚,意境超遠,應當說是歌行中的上品。

這首詩的引人處首先在于一股真情撲人。詩人送劉十六歸隱是飽含著自己的感情的,甚至不妨說,是借劉十六的酒杯澆自己的塊壘。

天寶初年,李白懷著濟世之志,奉召來到長安,然而長安珠玉買歌笑,糟糠養(yǎng)賢才(《古風》其十五)的政治現(xiàn)實,把他的期望擊得粉碎,因此,不得不使他考慮到將來的去向和歸宿。這時他送友人歸山,不再是對待一般隱逸的感情,而是慘透著同腐敗政治決裂的濃烈情緒,因而感情噴薄而出。

這首詩選用的表情途徑,極為別致。詩命題為白云歌,詩中緊緊抓住白云這一形象,展開情懷的抒發(fā)。白云向來是和隱者聯(lián)系在一起的。南朝時,陶弘景隱于句曲山,齊高帝蕭道成有詔問他山中何所有?他作詩答說:山中何所有?嶺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悅,不堪持贈君。從此白云便與隱者結下不解之緣了。白云自由不羈,高舉脫俗,潔白無瑕,是隱者品格的最好象征,李白這首詩直接從白云入手,不需費詞,一下子便把人們帶入清逸高潔的境界。

為了充分利用白云的形象和作用,這首送別詩不再從別的方面申敘離情,只擇取劉十六自秦歸隱于楚的行程落筆。從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這朵白云便與他形影不離,隨他渡湘水,隨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臥君早歸,祝愿他高臥白云為止,可以說全詩從白云始,以白云終。我們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飄浮,而隱者的高潔,隱逸行動的高尚,盡在不言之中。胡應麟說詩貴清空,又說詩主風神(《詩藪》),這首詩不直寫隱者,也不詠物式地實描白云,而只把它當做隱逸的象征。因此,是隱者,亦是白云;是白云,亦是隱者,真正達到清空高妙,風神瀟灑的境界。方弘靜說:《白云歌》無詠物句,自是天仙語,他人稍有擬象,即屬凡辭。是體會到了這一妙處的。

這首歌行運筆極為自然,而自然中又包含匠心。首句稱地,不直言秦、楚,而稱楚山、秦山,不僅與歸山相應,氣氛諧調,增強隱逸色調;而且古人以為云觸山石而生,自然地引出了白云。擇字之妙,一筆雙關。當詩筆觸及湘水時,隨事生情,點染上女蘿衣一句。屈原《九歌山鬼》云: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女蘿衣即代指山鬼。山鬼愛慕有善行好姿的人,被石蘭兮帶杜衡,折芳馨兮遺所思。漢代王逸注云:所思,謂清潔之士若屈原者也。這里借用這一故實,意謂湘水對潔身修德之人將以盛情相待,進一步渲染了隱逸地的可愛和歸者之當歸。而隱以屈原喻歸者,又自在言外。末句一個堪字包含多少感慨!白云堪臥,也就是市朝不可居。有了這個堪字,君早歸三字雖極平實,也含有無限堅定的意味了。表現(xiàn)得含蓄深厚,平淡中有鋒芒。

本詩采用了歌體形式來表達傾瀉奔放的感情是十分適宜的。句式上又多用頂真格,即下一句之首重復上一句之尾的詞語,具有民歌復沓歌詠的風味,增加了音節(jié)的流美和情意的纏綿,使內容和藝術形式達到和諧的統(tǒng)一。

劉辰翁 蘭陵王·丙子送春

《蘭陵王丙子送春》

劉辰翁

送春去,

春去人間無路。

秋千外,

芳草連天,

誰遣風沙暗南浦。

依依甚意緒?

漫憶海門飛絮。

亂鴉過、斗轉城荒,

不見來時試燈處。

春去誰最苦?

但箭雁沉邊,

梁燕無主,

杜鵑聲里長門暮。

想玉樹凋土,

淚盤如露。

咸陽送客屢回顧,

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

正江令恨別,

庾信愁賦,

蘇堤盡日風和雨。

嘆神游故國,

花記前度。

人生流落,

顧孺子,

共夜語。

賞析:

本詞題為送春,實寫亡國之痛。德佑二年正月,元兵已兵迫臨安,太皇太后謝道清遣監(jiān)察御史楊應奎上傳國璽,奉表請降。三月,元挾宋帝、太后等北行。至此,南宋實已亡國。全詞分為三片,每片均以送春發(fā)端,但三處各有不同。上片寫臨安城陷后的殘敗景象。送春去是主題,無路預示王朝面臨山窮水盡,宋亡已成現(xiàn)實,不可逆挽。風沙暗指敵軍兇猛。飛絮,形容幼帝君臣命運飄搖。亂鴉、斗轉、城荒,傷臣民離散,王朝隕落,京邑繁華,頓化云煙。中片寫破國離家的凄苦。最誰苦?痛心一問,從六宮被擄北上,亡國臣民無依,宮禁一派凄涼三方面回答。想字以下,寫去國離家、依依難舍苦況。下片宣發(fā)亡國哀思。尚來否,預想前景,僅以恨別、愁賦為答,且以蘇堤風雨,渲染凄迷氣氛,綰合風沙南浦,暗示回春無望、國勢難為。末折回自身,故國只能神游,人生歸于流落,一派天涯淪喪、前路茫茫之感。以送春象征亡國,借自然景象寫人世蒼桑,意象凄迷,寄托遙深。正如《白雨齋詞話》所云: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岑參 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馬去疾如鳥。

都護行營太白西,角聲一動胡天曉。

【賞析】

天寶十載(751)五月,西北邊境石國太子引大食(古阿拉伯帝國)等部襲擊唐境,當時的武威(今甘肅武威)太守、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將兵三十萬出征抵抗。此詩是作者于武威送僚友劉判官(名單)赴軍前之作,磧西即安西都護府。這是一首即興口占而頗為別致的送行小詩。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來,點明劉判官赴行軍的季候(五月)和所向。火山即今新疆吐魯番的火焰山,海拔四、五百米,巖石多為第三紀砂巖,色紅如火,氣候炎熱。尤其時當盛夏五月,那是火云滿山凝未開,鳥飛千里不敢來(《火山云歌送別》)的。鳥且不敢飛,無怪行人少了。所以此句還寫出了火山赫赫炎威。而那里正是劉判官赴軍必經(jīng)之地。這里未寫成行時,先出其路難行之懸念。常人視火山為畏途,讀者便等著看劉判官的了。

接著便寫劉判官過人之勇。看君馬去疾如鳥,使讀者如睹這樣景象:烈日炎炎,黃沙莽莽,在斷絕人煙的原野上,一匹飛馬掠野而過,向火山撲去。那騎者身手何等矯健不凡!以鳥形容馬,不僅寫出其疾如飛,又通過其小,反襯出原野之壯闊。本是鳥飛千里不敢來的火山,現(xiàn)在竟飛來這樣一只不避烈焰的勇敢的鳥,令人肅然起敬。這就形象地歌頌了劉判官一往無前的氣概。全句以一個看字領起,贊嘆嘖嘖聲如聞。

都護行營太白西。初看第三句不過點明此行的目的地,說臨時的行營遠在太白星的西邊──這當然是極言其遠的夸張。這樣寫卻顯得很威風,很有氣派。細細品味,這主要是由于都護行營和太白二詞能喚起莊嚴雄壯的感覺。它們與當前唐軍高仙芝部的軍事行動有關。太白,亦稱金星,古人認為它的出現(xiàn)在某種情況下預示敵人的敗亡(其出西失行,外國敗,見《史記天官書》)。明白這一點,末句含意自明。

角聲一動胡天曉這最后一句真可謂一篇之警策。從字面解會,這是作者遙想軍營之晨的情景。本來是拂曉到來軍營便吹號角,然而在這位好奇詩人天真的心眼里,卻是一聲號角將胡天驚曉(猶如號角能將兵士驚醒一樣)。這實在可與后來李賀雄雞一聲天下白的奇句媲美,顯出唐軍將士回旋天地的凌云壯志。聯(lián)系上句太白出現(xiàn)所預兆的,這句之含蘊比字面意義遠為深刻,它實際等于說:只要唐軍一聲號令,便可決勝,一掃如磐夜氣,使西域重見光明。此句不但是賦,而且含有比興、象征之意。正因為如此,這首送別詩才脫棄一般私誼范疇,而升華到更高的思想境界。

此詩不落一般送別詩之窠臼。它沒有直接寫惜別之情和直言對勝利的祝愿。而只就此地與彼地情景略加夸張與想象,敘述自然,比興得體,頗能壯僚友之行色,惜別與祝捷之意也就見于言外,在送別詩中堪稱獨具一格了。

《蘭陵王·丙子送春》譯文及注釋

《蘭陵王·丙子送春》反映南宋遺民所經(jīng)歷的種種苦難和作者的無限悲痛之情,凄絕哀怨,寄托遙深。下面是《蘭陵王·丙子送春》譯文及注釋,歡迎閱讀。

譯文

欲送春天歸去,可是整個人間沒有春的歸路。空掛著的秋千之外,芳草連著天空的遠處。哪里刮來的風沙,昏暗籠罩著南浦。心如亂麻,說不清是怎樣的痛苦,徒自憶念著流落海崖的人們,如同無著無落四處飄飛的柳絮。一陣亂鴉過后,斗轉星移,時移事去,帝城中荒涼凄寂。再也看不見來時試燈的熱鬧繁麗。

春已歸去,誰最憂愁痛苦?那些首航的鴻雁,沉落在荒僻的邊土。梁間的棲燕沒有故主,杜鵑悲切的'蹄聲里,荒宮廢苑迎來昏暮。那珍貴的玉樹長埋泥土,那金銅仙人的承露盤中,盛滿如淚的清露。在他被遷走離開咸陽時,不忍遠離二頻頻回顧。那令人哀傷的黃昏時分,怎樣才能捱得過去!

春天啊,你此次歸去,是否還能回到這里?我像江淹一樣怨恨離別,像庾信一樣寫下愁賦得語句。蘇堤上,天天都是凄風苦雨。嘆惜故國的美好時光,只能在夢境中再去游歷。那美好的花朵,也只能把他以前的芳姿倩影記住。人生流落到這種情形,只能在深夜里,與兒子相對話語。

注釋

海門:今江蘇省南通市東,宋初,犯死罪獲貸者,配隸于此。

斗轉城荒:指轉眼間南宋都城臨安變成一座荒城。

箭雁:中箭而墜逝的大雁。

沉邊:去而不回,消失于邊塞。

梁燕:指亡國后的臣民。

長門:指宋帝宮闕。

江令:江淹被降為建安吳興令,世稱江令。有《別賦》。

庾信:南北朝時詩人。

蘇堤:西湖長堤,蘇軾守杭州時所筑。

孺子:辰翁有子名將孫,也善作詞。

《蘭陵王》宋詞鑒賞

蘭陵王·丙子送春

送春去,春去人間無路。秋千外、芳草連天,誰遣風沙暗南浦。依依甚意緒?漫憶海門飛絮。亂鴉過,斗轉城荒,不見來時試燈處。春去,最誰苦?但箭雁沉邊、梁燕無主,杜鵑聲里長門暮。想玉樹凋土,淚盤如露。咸陽送客屢回顧,斜日未能度。 春去,尚來否?正江令恨別,庾信愁賦,蘇堤盡日風和雨。嘆神游故國,花記前度。人生流落,顧孺子,共夜語。

這首詞,題為丙子送春,實當宋恭帝趙顯德祐二年(1276)的春天。這時元兵迫臨安,宋帝奉表請降。三月,元以宋帝、太后等北行。南宋實際上是亡了。五月陸秀夫等擁立益王趙昰為帝,改元景炎。但不久,趙昰于景炎三年(1278)四月死于碙洲。衛(wèi)王趙昺即位。改元祥興。次年二月,元兵攻崖山,陸秀夫負帝昺投海死。從此,元統(tǒng)一了中國。

詞,題為送春,實寫亡國之痛。以春喻國,不露痕跡,哀惋無窮。詞分三片,片片以送春發(fā)端,大聲疾呼,喝人猛省。皆系以重筆出之。

首片突兀而起,以下則回環(huán)曲折。“春去人間無路”,緊接“秋千外”三句,呈現(xiàn)了一片迷離景色,傷心別離。“依依”句,陡頓一提,“漫憶”四句,則一瀉下來,嘆息昔日繁華,而今安在!這是寫春之初去,有景有情,情景交織。

二片,加深描繪春去,更以“最誰苦”發(fā)問,但不直接回答,而以雁燕、杜鵑等鳥的遭遇鋪寫開來。一“想”字貫下,用金銅仙人辭漢典故,以漢喻宋,此時此景此情,不待明言,而已顯示亡國之痛。詞系從李賀的《金銅仙人辭漢歌》化來,但以長短句出之,乃更頓挫生姿,聲響動人。“斜日未能度”,似急煞車,又像敲重槌,景中寓情,情極凝重。

三片,三設問,問春“尚來否”,似癡似絕。春可再來,國亡無矣。這是明知故問,問而不答。但寫了歷史上人物之最傷離別、感嘆身世的江淹、庾信,又描繪了當時蘇堤的.整日風雨。一史實,一景色,縱橫交錯,哀怨之至。“嘆神游”二句,又緊從上三句作轉語,系回憶往事,愈覺傷心。末結以人生流落之可悲。“顧孺子,共夜語。”說什么呢?劉辰翁素以不甘屈辱為懷,這一與孺子夜話,其情雖苦,其辭也哀,其希望當未斷絕,是有期于來者的。

這首詞,總的說來,真是“‘送春去’二句悲絕;‘春去,最誰苦’四句凄清,何減夜猿;下片悠揚悱惻,即以為《小雅》、楚騷可也。”(卓人月《詞統(tǒng)》)“題是送春,詞是悲宋。曲折說來,有多少眼淚。”(陳廷悼《白雨齋詞話》)劉辰翁是以比興手法,寓亡國無家之痛。他的這首詞是具有豐富現(xiàn)實意義的。

蘭陵王丙子送春多少字的介紹就聊到這里吧,感謝你花時間閱讀本站內容,更多關于蘭陵王丙子送春拼音、蘭陵王丙子送春多少字的信息別忘了在本站進行查找喔。

版權聲明:本站發(fā)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本文鏈接:http://www.pinswag.com/ask/2235.html

分享給朋友:

發(fā)表評論

訪客

看不清,換一張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fā)表您的看法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