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欲為鐘的為什么意思(今日欲為的欲的意思)
大家好,關于又欲為鐘的為什么意思很多朋友都還不太明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我就來為大家分享一下關于今日欲為的欲的意思的相關知識,文章篇幅可能較長,還望大家耐心閱讀,希望本篇文章對各位有所幫助!
誰有朝陽區2014年一模語文試題啊
2014年朝陽區高三一模語文試題?????????? 2014.3
一、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閱讀下面文字,完成1-3題。
北京城是大氣的。這種大氣首先體現在建筑上,不要說偌大的一個紫禁城只住皇帝“一家人”,便是最不起眼的四合院,也是疏落有致,頗多空間的。北京城的大氣更體現在文化上,北京從就是漢胡① ,五方雜處的地方,三教九流,五行八作,都在這里出入、匯集和發展,各種文化都在這里交流、碰撞和融合。一個外地人,只要他到了北京,保準不會感到別扭;如果他還很隨和,會說幾句普通話,那么,用不了幾天,他幾乎就會覺得自己是個北京人了。
這就是北京:古老而又新鮮,博大而又精深,高遠而又親切,迷人而又難解。它是單純的,單純得你一眼就能認出這就是北京;它又是多彩的,多彩得你永遠無法一言以蔽之。而無論久遠深厚的歷史也好,生機勃發的現實也好;豪雄甲 的王氣也好,醇厚平和的民風也好,只要你一走進北京,它們都會向你撲面而,讓你 ② 。你可能會驚異于現代都會的日新月異,也可能會流連于千年古都的乙 深沉;可能會 丙 于文化名邑的清雅幽遠,也可能會迷戀于民眾舞臺的柳暗花明。所有這些,都會使一個初進北京的人感到無比的神奇,它會使你心旌搖蕩,神志癡迷,不知所以。可以這么說,任何試圖讀懂北京的人,一開始,都會有一種不得其門而入的感覺。
(取材于易中天《讀城記》,有刪改)
1.文中加點字的讀音和填入①②處的詞語的字形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偌(nuò)大
雜揉 五方雜處(chǔ) 目不瑕接
B.偌(ruò)大
雜糅 五方雜處(chǔ) 目不暇接
C.偌(nuò)大
雜揉 五方雜處(chù) 目不暇接
D.偌(ruò)大
雜糅 五方雜處(chù) 目不瑕接
2.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處的詞語,最恰當的一組是
A.浩蕩 深厚 沉湎 B.浩瀚 雄厚 沉湎
C.浩蕩 雄厚 沉醉 D.浩瀚 深厚 沉醉
3.文中黑體字成語運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A.一言以蔽之 B.生機勃發 C.柳暗花明 D.不知所以
4.下列四副對聯中,最適宜用迎接友人訪的一項是
A.珠聯璧合乾坤定,花好月圓鸞鳳鳴。
B.華夏年年騰駿業,新春歲歲展宏圖。
C.一生儉樸留典范,半世勤勞傳嘉風。
D.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
5.某高校畢業生聽完著名就業輔導專家張教授的報告后,深受啟發,立刻用手機給張教授發短信,希望得到幫助。下面四條短信中用語恰當、表達得體的一項是
A.張教授,您好!今天聽了您的報告,我深受啟發。我想請您幫我看看求職自薦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郵箱地址告訴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請見諒!學生××
B.張教授,今天聽了您的報告,我深受啟發。我想讓您幫我看看求職自薦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郵箱地址告訴我?情急之中,可能有些唐突,但您務必要回復我!學生××
C.張教授,今天聽了您的報告,我深受啟發。我想請您幫我看看求職自薦信,不知您能不能把郵箱地址告訴我?情急之中,未免有些唐突,請見諒!
D.張教授好!今天聽了您的報告,我深受啟發。我想讓您幫我看看求職自薦信,請您盡快把郵箱地址發給我。情急之中,雖然有些唐突,但相信您能理解!學生××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6一9題。
牡丹
牡丹得王于群花,予初不服是論。謂其色其香,去芍藥有幾?擇其絕勝者與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誰手。及睹《事物紀原》,謂武后冬日游后苑,花俱開而牡丹獨遲,遂貶洛陽,因大悟曰:“強項若此,得貶固宜,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韓詩“夕貶潮州路八千”)物生有候,葭動以時,茍非其時,雖十堯不能冬生一穗。后系人主,可強雞使晝嗚乎?如其有識,當盡貶諸卉而獨崇牡丹。花王之封,允宜肇于此日,惜其所見不逮,而且倒行逆施。誠哉!其為武后也。
予自秦之鞏昌,載牡丹十數本而歸,同人嘲予以詩,有“群芳應怪人情熱,千里趨迎富貴花”之句。予曰:“彼以守拙得貶,予載之歸,是趨冷非趨熱也。”茲得此論,更發明矣。藝植之法,載于名人譜帙者,纖發無遺,予倘及之,又是拾人牙后矣。但有吃緊一著,花譜偶載而未之悉者,請暢言之。
是花皆有正面,有反面,有側面。正面宜向陽,此種花通義也。然他種猶能委曲,獨牡丹不肯通融,處以南面即生,俾之他向則死,此其骯臟不回之本性,人主不能屈之,誰能屈之?予嘗執此語同人,有迂其說者。予曰:“匪止士民之家,即以帝王之尊,欲植此花,亦不能不循此例。”同人詰予曰:“有所本乎?”予曰:“有本。吾家太白詩云:‘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倚欄桿者向北,則花非南面而何?”同人笑而是之。斯言得無定論?。?????????????????? (取材于李漁《閑情偶寄》,有刪改)
【注】①骯臟:高亢剛直的樣子。
6.下列語句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允宜肇于此日 肇:開始
B.惜其所見不逮 其:代詞,指武后
C.花譜偶載而未之悉者 悉:詳盡
D.匪止士民之家 匪:少,微薄
7.對下列文中語句的解釋,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擇其絕勝者與角雌雄,正未知鹿死誰手
選擇絕對勝利的一方和群花決一雌雄,還不知鹿死誰手呢
B.不加九五之尊,奚洗八千之辱乎
如果不給它以花王的榮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恥辱呢
C.然他種猶能委曲,獨牡丹不肯通融
其他的花還能受點委屈,只有牡丹絕不肯通融
D.予嘗執此語同人,有迂其說者
我曾經把這話對朋友說,有朋友認為這說法太迂腐
8.下列語句的括號中是補出的詞語,補出后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強項若此,(牡丹)得貶固宜
B.(武后)當盡貶諸卉而獨崇牡丹
C.(予)茲得此論,更發明矣
D.同人詰予曰:“(牡丹)有所本乎?”
9.下列對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看到書上有關牡丹被貶的記載以后,作者才開始認同牡丹的花王地位。
B.作者認為植物生長自有規律,就是圣賢也無法讓冬天的田地長出穗。
C.作者從秦地鞏昌帶回一些牡丹,朋友嘲笑作者的行為是“趨冷非趨熱”。
D.關于牡丹朝南才能生長的問題,作者認為李白的詩句為此提供了根據。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7分。
10.結合上文,請簡述作者認為牡丹不同于其他花卉的兩個獨特之處。(4分)
11.請用斜線(/)給下面文段斷句。(5分)
景公為臺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不勝欲為臺今復欲為鐘是重斂于民民必哀矣夫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詳景公乃止
(取材于劉向《說苑·正諫》)
12.在橫線處填寫出詩文原句。(任選4題作答)(8分)
①在《詩經·氓》中,作者借女子的口吻,傾訴了婦女婚后的辛苦勞作,“三歲為婦, 。,靡有朝矣。”
②一切景語皆情語,如陶淵明的《歸去兮辭》中,“ ,泉涓涓而始流”,范仲淹的《蘇幕遮》中,“。芳草無情,更在斜陽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句。
③韓愈在《師說》一文中,批評了士大夫之族在拜師求學上的淺見,“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 ,吾未見其明也。”
④白居易在《琵琶行》一詩中,用“大弦嘈嘈如急雨, 。嘈嘈切切錯雜彈,”這四句詩,形象地描繪了琵琶聲的美妙。
⑤《赤壁賦》一開篇,在月夜秋江美景中,蘇子“舉酒屬客, , 。”
⑥在《竇娥冤》“刑場”一折中,竇娥指天斥地:“地也, 。天也, ”,表達了她對黑暗現實的強烈不滿。
13.閱讀下面兩首詩,完成①一③題。(20分)
涇溪
杜荀鶴
涇溪石險人兢慎,終歲不聞傾覆人。
卻是平流無險處,時時聞說有沉淪。
溪興①
杜荀鶴
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
醉來睡著無人喚,流到前溪也不知。
注釋:①此詩系詩人晚年歸隱家鄉時所作。②瓦甌:陶制的小盆。
①下列對兩首詩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前詩運用對比,表達了詩人對生活的獨特思考。
B.后詩托物言志,借助溪流表達詩人的人生志向。
C.兩詩內容不同,前詩旨在說理,后詩意在抒懷。
D.兩詩風格不同,前詩平實警策,后詩自然清新。
②從《溪興》中,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詩人形象,請結合詩句具體分析。(5分)
③用簡要的語言概括《涇溪》一詩后兩句蘊含的人生哲理。請聯系實際談談你對這一哲理的認識。不少于150字。(12分)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2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題。
①傳統意義的中國人,對于“人”“社會”“歷史”的認知是基于“內”“外”這個維度而構建的:一切事物,都在“由內而外”或“由表及里”的一層層遞增或遞減的“差序格局”中體現出。因此,在中國傳統思想探索中,對于“我”的關注,自然地就繼續向“內”的方向深入,引出“心”這個范疇。
②“心”是自我體驗和修養的一個核心概念。它的內涵十分廣泛,包括思想、意識、態度、情感等等,但我們特別要關注一個內涵,是它常常傾向和暗示一種“主體性”,就是說當人們談到“心”的時候,總是自然產生一種“心心相通”的感覺,即使討論別人的“心”的時候,其口吻就像一種“設身處地”的類似于“主體”的角度在說話。像“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的這個“心”,就有這種感覺,這首詩中杜甫好像和幾百年前的孔明獲得了一種跨朝代的“通感”,仿佛在直接感受孔明那種“良苦用心”。在這種陳述的習慣中,“將心比心”的說法,就是順理成章的了。
③“心”的概念的另一個特點,是它含有很強的道德倫理性,因此“心”也自然地代表著“做人”“為人”方面的最需要珍重的東西。當你使用這個概念的時候,背后假設的“我”與世界的關系已經是一種“由里及外”“由己及人”的具有“倫理”意義的“差序格局”。而從“心”出發的這種“內”“外”之間一層層外推的關系,應該是“誠”“正”“仁”“愛”“恕”等,翻譯成今天的語言,就是說這種“內”“外”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真誠、共存、協調、和睦、溫和、寬厚、利他、建設性的等等。這種關系是符合“天人合一”“推己及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人際關系的生命倫理道德的。“心”的主觀性和它的道德性,包含著對認知主體的“人”本身的鞭策和制約,這種觀念直接把“我”和世界的關系公開地“倫理化”,理直氣壯地把探索世界的過程解釋為一種“修身”以達到“經世濟民”的過程。從“心”開始,通過“修、齊、治、平”這一層層“倫”的次序,由內向外推廣開去,構建每個人心中的世界圖景。
(取材于費孝通《將“心”比“心”》,有刪改)
14.下列對文中“心”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心”是關乎自我體驗和修養的概念,它的內涵包括思想、意識、態度、情感等。
B.“心”常常傾向和暗示“主體性”,說到“心”時,總會產生“心心相通”的感覺。
C.“心”代表“做人”“為人”方面最需要珍重的東西,因為它有很強的道德倫理性。
D.“心”有主觀性和道德性,它把我與世界聯系起,由外而內,達到“經世濟民”。
15.下列詩句中“心”符合文中“心心相通”的意思的兩項是(4分)
A.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B.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C.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D.東風忽起垂楊舞,更作荷心萬點聲。
E.疑是水仙梳洗處,一螺青黛鏡中心。
16.閱讀下面材料,請從第③段中選三個四字詞語(不含標點),填寫在下面方格中,指明“我”實現愿望的正確途徑。(5分)
材料:在英國最古老的一個教堂旁邊,矗立著一塊墓碑,上面刻著這樣一段文字: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世界;當我成熟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世界,于是決定只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后,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的國家,我的最后愿望僅僅是改變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我醒悟了,我發現我實現愿望的途徑是錯誤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14分。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題。
排骨里的蘿卜
①女兒一回到老家,我母親就把她帶進菜市場,逐一詢問她想吃什么。從東頭問到西頭,女兒一直搖頭。母親急了:“總要吃啊,小祖宗,你到底想吃什么?”女兒兩眼埋在手里的卡通畫冊里,淡淡地說:“我要吃排骨里的蘿卜。”
②不吃排骨,不吃蘿卜,卻想吃排骨里的蘿卜。女兒的理由是:排骨太腥太膩,蘿卜太清太淡。女兒是在吃多了排骨后才挑上蘿卜的。幾年前她在蘿卜盤中翻找罕見的排骨時的情形,還歷歷在目。
③突然就領悟了現代人的憂怨:享受著現代文明帶的高效、便利、繁華、奢侈,卻怨叨著它的擁擠、功利、急躁、囂張。駕著豪華轎車,卻罵著它的尾氣;用DNA技術修改著生命,卻憂心著社會倫理和生命尊嚴;推行著經濟政治一體化,卻牽掛著多元文化的喪失。
④現代人遠離了鄉村,然后思念它,看見鄉村的一草一木,就一驚一詫的。鄉村很美,但得遠遠地看。鄉村是一幅經典名畫,是用欣賞的,而不是用居住的、生活的。現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鄉村,只是想看看春天離得有多遠,然后用相機拍下,用畫框裝裱好,點綴到城里的水泥墻上。現代人在城里模仿著鄉村的綠,懷念著鄉村的安詳和靜謐。
⑤現代人越越愛回憶從前在鄉村的日子。那段吃不飽的時光,現代人回想起已全然消散了饑餓的惶恐,臉上是掩不住的羨慕,蕩漾在記憶里的是一段段情意融融的細節,一首首田園詩,一曲曲牧歌。過去了的,就是罪惡也沒什么不可饒恕的。但這得有個基點,回憶和觀賞必須站在今天韋衣足食、和平安寧的陽臺上。
⑥現代人已學會了蘸著傳統的湯汁去吃現代文明的點心,然后用現代思想作武器對現代文明進行反思、反叛。現代文明授予現代人以現代武器,現代人首先用這武器向現代文明開火。
⑦為什么突然想吃農家味的小菜小飯?因為現代人距農村越越遠,也離家越越遠。然而如果連吃三天的農家飯,現代人非罵娘喊救命不可。想一想,當初身居鄉村時,我們懷想的是什么?是生猛海鮮,是遙遠的都市。乞丐的夢常常是席夢思,而富翁的夢更多的是街頭的石板和公園的長凳。
⑧人天生有根反骨,就長在后腦勺下。人在現實中躁動,要么歌唱未,要么緬懷過去,總是把現實不尷不尬地晾在那兒。盡管人們總是從現實中榨取最多的滋養。
⑨我知道如何讓我女兒在蘿卜中翻找排骨了:弄一鍋子蘿卜,點綴幾小塊排骨。排骨中的蘿卜和蘿卜中的排骨一樣好吃,一樣滋養人,喜惡自量的比例。比較排骨和蘿卜到底誰更富營養是現代人的淺薄所在,沒什么是特別有營養該特別多吃的,也沒什么是特別沒營養特別不該吃的,你所稀缺的才是你最需要的。
⑩在排骨的背景下,現代人一年四季品嘗著蘿卜。這蘿卜還是原汁原味的蘿卜嗎?但現代人仍管它叫蘿卜,而且時尚地自稱不吃排骨。
(取材于董玉潔《排骨里的蘿卜》,有刪改)
17.下列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文章開篇通過寫女兒挑食,要“吃排骨里的蘿卜”,引出下文對“現代人的憂怨”的思考。
B.第④段寫現代人“激情四溢地回到鄉村”,說明現代人越越厭惡都市,渴望回歸田園生活。
C.第⑥段中寫現代人“用現代思想作武器”,“向現代文明開火”,表明了現代人的反思和反叛。
D.第⑦段中“乞丐的夢”和“富翁的夢”構成鮮明對比,深刻地批判了現代人的無知和愚昧。
E.文章以現代人“時尚地自稱不吃排骨”做結,首尾呼應,而“時尚”一詞,尤為耐人尋味。
18.文中說“現代人遠離了鄉村,然后思念它”。結合文章,概括現代都市人思念鄉村的具體表現有哪些。(4分)
19.文章以“排骨里的蘿卜”為題有什么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六、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
20.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10分)
在禁止吸煙的公共場所,當你碰到有人吸煙時,你會如何勸阻?請把勸阻的話寫成一段文字。
要求:1、理由充分。2、語言精練得體。3、150字左右。
21.閱讀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50分)
有人說:這世界上可怕的東西實在是太多了。
有人說:應該天不怕,地不怕,什么都不怕。
也有人說:如果什么都不怕,反而更可怕。
還有人說:應該有所怕,有所不怕。
以上看法引發了你哪些聯想和思考?請自選角度,自擬標題,自定文體(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北京市朝陽區高三年級第一次綜合練習語文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2014.3
一、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3分,共15分。
1.B2.C浩蕩,形容廣闊或壯大;浩瀚,形容廣大或繁多。 深厚,(感情)濃厚;雄厚,(人力、物力等)充足。 沉湎,沉溺,陷入不良的境地(多指生活習慣等方面),不能自拔;沉醉,大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種氣氛或思想活動中。
3.C一言以蔽之:用一句話來概括。生機勃發:指植物生長初期,長勢旺盛、茁壯的意思。引申為生命力旺盛。
柳暗花明:形容柳樹成蔭,繁花耀眼的美景。后多用來比喻在困境中出現轉機看到希望。不知所以:不明白為什么是這樣,指不知道原因。4.D5.A
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3分,共12分。
6.D(匪:不,不是)7.A(“選擇絕對勝利的一方和群花來決一雌雄”有誤)
8.D(省略成分應為“爾”)9.C(“趨冷非趨熱”有誤)
三、本大題共4小題,共37分。
10.(4分)牡丹依時守季開花,不畏強權,即使遭貶亦堅守節操(獨遲2分);牡丹朝南才會生長,改變方向就會死,個性剛強,絕不委屈通融(不改向2分)。
11.斷句(5分)
景公為臺/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不勝欲為臺/今復欲為鐘/是重斂于民/民必哀矣/夫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詳/景公乃止(評分標準:標記“/”處,共10處,每斷對2處,得1分;每斷錯2處,扣1分,扣完為止。)
參考譯文:
齊景公建造高臺,臺建成后,又想要鑄造大鐘。晏子進諫說:“君王您不能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建造高臺,現在又想要鑄造大鐘,這是加重百姓賦稅的行為,百姓一定很痛苦。把加重百姓賦稅的行為作為自己的快樂,不吉祥。”景公于是停止了。
12.默寫(8分)
①靡室勞矣 夙興夜寐②木欣欣以向榮 山映斜陽天接水③或不焉 小學而大遺④小弦切切如私語
大珠小珠落玉盤⑤誦明月之詩 歌窈窕之章⑥你不分好歹何為地 你錯勘賢愚枉做天(每空1分,有錯則該空不得分。)
13.(20分)①(3分)B
②(5分)答案要點:一個隨遇而安、閑適自在、孤寂的隱者形象(2分,形象特點1分;隱者形象1分)
能結合具體詩句,緊扣詩人形象特點分析(3分)
③(12分)評分要點:人生哲理:居安思危(指處在安定的環境,而想到可能會出現的危難。)(概括哲理2分,意思對即可)觀點明確2分;聯系實際分析4分;語言4分。
四、本大題共3小題,共12分。
14.(3分)D(“由外而內”有誤)15.(4分)A C
16.(5分)從心出發(從心開始) 由己及人或推己及人(由內向外、由里及外)
經世濟民
(答對一個2分,答對兩個4分,答對三個5分。答錯順序不給分。)
五、本大題共3小題,共14分。
17.(4分)BD(B“渴望回歸田園生活”有誤。 D“無知和愚昧”于文無據。)
18.(4分)到鄉村賞景,拍照;回憶從前在鄉村的日子;吃農家飯。(答對一點1分,答對兩點3分,答對三點4分)
19.(6分)題目生動新穎,能激發讀者閱讀興趣(特點1分);以小見大,用平常事物來反思現代人的憂怨與矯情(手法2分);題目隱含作者對現代都市人矛盾心理的嘲諷和批評(情感態度2分);題文照應(題目與文首、文尾相照應)。(結構1分)
六、本大題共2小題,共60分。
20.(10分)(理由充分4分;層次清楚,結構完整2分;語言精煉得體4分。)
21.(50分)(請參考高考作文評分標準評分)
【附:文言文參考譯文】
牡丹能夠在群花中稱王,開始我并不認同這一觀點。要說牡丹的顏色和香味,比芍藥能強多少?選擇最好的牡丹和最好的芍藥來決一雌雄,還不知鹿死誰手呢?直到我看了《事物紀原》一書,說武則天冬天游后花園,(看到)所有的花都競相開放,只有牡丹花遲遲未開,于是將牡丹貶到洛陽,我這才恍然大悟說:“牡丹剛強不屈若此,被貶謫本來就是應該的,如果不給他以花王的榮耀,又怎么能洗清被貶到八千里外的恥辱呢?”(韓詩:“夕貶潮州路八千”)植物的生長有一定的時令季節,如果違反時令季節,那么就算有十個像堯那樣的圣賢,也不能讓莊稼在冬天長出穗來。武則天雖為人主,但是她能強令公雞白天打鳴嗎?如果她有見識,就應當貶損其他花卉而只推崇牡丹。花王的封號,本應從武則天賞花的這一天開始,可惜她的見識達不到,而且倒行逆施。的確,武則天就是這個樣子!
我從秦地的鞏昌帶回十幾棵牡丹,朋友用“群芳應怪人熱情,千里趨迎富貴花”的詩句嘲笑我。我說:“牡丹是因為堅守自己的節操才被貶的,我把它們帶回來,這是趨冷而不是趨熱。”現在對于我得到的這個結論,更加明確了。種植牡丹的方法,在名人的畫譜當中已經記載得沒有一點點遺漏,如果我再談,就又是拾人牙慧了。但有最重要的一點,花譜當中偶爾有記載但是說得不是很詳盡,就讓我通快地說吧!
所有的花都有正面,有反面,有側面。正面應當向陽,這是種植花卉的共同原理。其他的花還能受點委屈,只有牡丹絕不肯通融,讓它朝南就會生長,讓它朝其他方向就會死,這是牡丹高亢剛直、不可改變的本性,武則天都不能讓它屈服,又有誰能使它屈服呢?我曾經把這話對朋友說,有朋友認為這說法太迂腐。我說:“不只是平民百姓,即使是帝王之尊,想種植這種花,也不能不遵循它的習性。”朋友反問我說:“(你)這話有根據嗎?”我說:“當然有根據。我的本家李白有這樣的詩:‘名花傾國兩相歡,常得帝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倚欄桿的人朝向北,那么花不是朝南是朝哪個方向?”朋友笑著贊同這一說法。這些話難道不是定論嗎?
晏子能明其所欲的所欲是什么意思
晏子能明其所欲,所欲意思是他的愿望。該句出自春秋時期《晏子春秋》的《晏子諫齊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
原文:
景公之時,雨雪三日而不霽。公披狐白之裘,坐于堂側階。晏子入見,立有間,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對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嬰聞古之賢君,飽而知人之饑,溫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勞,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聞命矣。”乃令出裘發粟與饑寒者。令所睹于涂者,無問其鄉;所睹于里者,無問其家;循國計數,無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歲。孔子聞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齊景公為高臺,勞民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者,不以民之哀為樂君不勝欲,既筑臺矣,今復為鐘,是重斂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斂民而以為樂,不詳,非治國之道也”景公乃止。
譯文: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下雪下了幾天不放晴。景公披著白色的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旁臺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立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雪下了幾天,但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不冷嗎?”景公笑了。
晏子說:“我聽說古代賢德的國君,自己飽卻知道別人的饑餓,自己溫暖卻知道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卻知道別人的勞苦。現在君王不知道了。”景公說:“說得好!我明白你的教育了。”于是命人發放皮衣、發放糧食,給那些挨餓受凍的人。
命令:在路上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鄉的;在里巷見到的,不必問他們是哪家的;巡視全國統計數字,不必記他們的姓名。已有職業的人發給兩個月的糧食,病困的人發給兩年的糧食。孔子聽到后說:“晏子能闡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實行他認識到的德政。”
齊景公要建高臺,發動很多百姓勞動。高臺建成后,齊景公還想再造鐘。晏子進諫說:“所謂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來成就自己的樂趣。
君主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經建筑了高臺,現在又要造鐘,是對百姓很大的負擔,百姓必定會不高興。君主以加重百姓負擔來獲得自己的樂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齊景公就停止造鐘。
擴展資料:
本文通過晏子與景公的對話宣揚了愛民濟民的民本思想。并勸喻了當代君王齊景公要為民著想,使國家更強盛。這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晏子諫齊景公出自于《晏子春秋》,記述晏子同齊景公的一段對話,提醒齊景公執政要注重百姓疾苦,這里也可以從《岳陽樓記》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即“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晏子諫齊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中5個為的意思
齊景公為高臺,勞民.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者,不以民之哀為樂.君不勝欲,既筑臺矣,今復為鐘,是重斂于民也,民必哀矣.夫斂民而以為樂,不詳,非治國之道也."景公乃止.
這篇嗎?
1為:修建
2為:鑄造
3為:以。。。。
4為:鑄造
5為:以。。。
譯:齊景公要建高臺,發動很多百姓勞動。高臺建成后,齊景公還想再造鐘。晏子進諫說:“所謂君主,就是不能以百姓的勞苦來成就自己的樂趣。君主無法控制自己的欲望,已經建筑了高臺,現在又要造鐘,是對百姓很大的負擔,百姓必定會不高興。君主以加重百姓負擔來獲得自己的樂趣,不是好的做法,不是治理國家的方法。”齊景公就停止造鐘。
《說苑.正諫》有哪些文言文
1 正諫:《易》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人臣之所以蹇蹇為難,而諫其君者非為身也,將欲以匡君之過,矯君之失也。君有過失者,危亡之萌也;見君之過失而不諫,是輕君之危亡也。夫輕君之危亡者,忠臣不忍為也。三諫而不用則去,不去則身亡;身亡者,仁人之所不為也。是故諫有五:一曰正諫,二曰降諫,三曰忠諫,四曰戇諫,五曰諷諫。孔子曰:“吾其從諷諫乎。”夫不諫則危君,固諫則危身;與其危君、寧危身;危身而終不用,則諫亦無功矣。智者度君權時,調其緩急而處其宜,上不敢危君,下不以危身,故在國而國不危,在身而身不殆;昔陳靈公不聽泄冶之諫而殺之,曹羈三諫曹君不聽而去,春秋序義雖俱賢而曹羈合禮。
2 正諫:齊景公游于海上而樂之,六月不歸,令左右曰:“敢有先言歸者致死不赦。”顏斶趨進諫曰:“君樂治海上而六月不歸,彼儻有治國者,君且安得樂此海也!”景公援戟將斫之,顏斶趨進,撫衣待之曰:“君奚不斫也?昔者桀殺關龍逢,紂殺王子比干,君之賢非此二主也,臣之材,亦非此二子也,君奚不斫?以臣參此二人者,不亦可乎?”景公說,遂歸,中道聞國人謀不內矣。
3 正諫:楚莊王立為君,三年不聽朝,乃令于國曰:“寡人惡為人臣而遽諫其君者,今寡人有國家,立社稷,有諫則死無赦。”蘇從曰:“處君之高爵,食君之厚祿,愛其死而不諫其君,則非忠臣也。”乃入諫。莊王立鼓鐘之間,左伏楊姬,右擁越姬,左裯衽,右朝服,曰:“吾鼓鐘之不暇,何諫之聽!”蘇從曰:“臣聞之,好道者多資,好樂者多迷,好道者多糧,好樂者多亡;荊國亡無日矣,死臣敢以告王。”王曰善。左執蘇從手,右抽陰刃,刎鐘鼓之懸,明日授蘇從為相。
4 正諫:晉平公好樂,多其賦斂,下治城郭,曰:“敢有諫者死。”國人憂之,有咎犯者,見門大夫曰:“臣聞主君好樂,故以樂見。”門大夫入言曰:“晉人咎犯也,欲以樂見。”平公曰:“內之。”止坐殿上,則出鐘磬竽瑟。坐有頃。平公曰:“客子為樂?”咎犯對曰:“臣不能為樂,臣善隱。”平公召隱士十二人。咎犯曰:“隱臣竊顧昧死御。”平公諾。咎犯申其左臂而詘五指,平公問于隱官曰:“占之為何?”隱官皆曰:“不知。”平公曰:“歸之。”咎犯則申其一指曰:“是一也,便游赭盡而峻城闕。二也,柱梁衣繡,士民無褐。三也,侏儒有馀酒,而死士渴。四也,民有饑色,而馬有栗秩。五也,近臣不敢諫,遠臣不敢達。”平公曰善。乃屏鐘鼓,除竽瑟,遂與咎犯參治國。
5 正諫:孟嘗君將西入秦,賓客諫之百通,則不聽也,曰:“以人事諫我,我盡知之;若以鬼道諫我,我則殺之。”謁者入曰:“有客以鬼道聞。”曰:“請客入。”客曰:“臣之來也,過于淄水上,見一土耦人,方與木梗人語,木梗謂土耦人曰:‘子先,土也,持子以為耦人,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子必沮壞。’應曰:‘我沮乃反吾真耳,今子,東園之桃也,刻子以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今秦,四塞之國也,有虎狼之心,恐其有木梗之患。”于是孟嘗君逡巡而退,而無以應,卒不敢西向秦。
6 正諫: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游于后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后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7 正諫:楚莊王欲伐陽夏,師久而不罷,群臣欲諫而莫敢,莊王獵于云夢,椒舉進諫曰:“王所以多得獸者,馬也;而王國亡,王之馬豈可得哉?”莊王曰:“善,不谷知詘強之可以長諸侯也,知得地之可以為富也;而忘吾民之不用也。”明日飲諸大夫酒,以椒舉為上客,罷陽夏之師。
8 正諫:秦始皇帝太后不謹,幸郎嫪毐,封以為長信侯,為生兩子,毐專國事,浸益驕奢,與侍中左右貴臣俱博飲,酒醉爭言而斗,瞋目大叱曰:“吾乃皇帝之假父也,窶人子何敢乃與我亢!”所與斗者走行白皇帝,皇帝大怒,毐懼誅,因作亂,戰咸陽宮。毐敗,始皇乃取毐四肢車裂之,取其兩弟囊撲殺之,取皇太后遷之于萯陽宮,下令曰:“敢以太后事諫者,戮而殺之!”從蒺藜其脊肉,干四肢而積之闕下,諫而死者二十七人矣。齊客茅焦乃往上謁曰:“齊客茅焦愿上諫皇帝。”皇帝使使者出問客,得無以太后事諫也,茅焦曰然,使者還白曰:“果以太后事諫。”皇帝曰走往告之,若不見闕下積死人邪?使者問茅焦,茅焦曰:“臣聞之天有二十八宿,今死者已有二十七人矣,臣所以來者,欲滿其數耳,臣非畏死人也。”走入白之,茅焦邑子,同食者盡負其衣物行亡,使者入白之,皇帝大怒曰:“是子故來犯吾禁,趣炊鑊湯煮之,是安得積闕下乎!”趣召之入,皇帝按劍而坐,口正沫出,使者召之入,茅焦不肯疾行,足趣相過耳,使者趣之,茅焦曰:“臣至前則死矣,君獨不能忍吾須臾乎?”使者極哀之,茅焦至前再拜謁起,稱曰:“臣聞之,夫有生者不諱死,有國者不諱亡;諱死者不可以得生,諱亡者不可以得存。死生存亡,圣主所欲急聞也,不審陛下欲聞之不?”皇帝曰:“何謂也?”茅焦對曰:“陛下有狂悖之行,陛下不自知邪!”皇帝曰:“何等也?愿聞之。”茅焦對曰:“陛下車裂假父,有嫉妒之心;囊撲兩弟,有不慈之名;遷母萯陽宮,有不孝之行;從蒺藜于諫士,有桀紂之治。今天下聞之,盡瓦解無向秦者,臣竊恐秦亡為陛下危之,所言已畢,乞行就質。”乃解衣伏質。皇帝下殿,左手接之,右手麾左右曰:“赦之,先生就衣,今愿受事。”乃立焦為仲父,爵之上卿;皇帝立駕,千乘萬騎,空左方自行迎太后萯陽宮,歸于咸陽;太后大喜,乃大置酒待茅焦,及飲,太后曰:“抗枉令直,使敗更成,安秦之社稷;使妾母子復得相會者,盡茅君之力也。”
9 正諫:楚莊王筑層臺,延石千重,延壤百里,士有三月之糧者,大臣諫者七十二人皆死矣;有諸御己者,違楚百里而耕,謂其耦曰:“吾將入見于王。”其耦曰:“以身乎?吾聞之,說人主者,皆閑暇之人也,然且至而死矣;今子特草茅之人耳。”諸御己曰:“若與子同耕則比力也,至于說人主不與子比智矣。”委其耕而入見莊王。莊王謂之曰:“諸御己來,汝將諫邪?”諸御己曰:“君有義之用,有法之行。且己聞之,土負水者平,木負繩者正,君受諫者圣;君筑層臺,延石千重,延壤百里;民之釁咎血成于通涂,然且未敢諫也,己何敢諫乎?顧臣愚,竊聞昔者虞不用宮之奇而晉并之,陳不用子家羈而楚并之,曹不用僖負羈而宋并之,萊不用子猛而齊并之,吳不用子胥而越并之,秦人不用蹇叔之言而秦國危,桀殺關龍逢而湯得之,紂殺王子比干而武王得之,宣王殺杜伯而周室卑;此三天子,六諸侯,皆不能尊賢用辯士之言,故身死而國亡。”遂趨而出,楚王遽而追之曰:“己子反矣,吾將用子之諫;先日說寡人者,其說也不足以動寡人之心,又危加諸寡人,故皆至而死;今子之說,足以動寡人之心,又不危加諸寡人,故吾將用子之諫。”明日令曰:“有能入諫者,吾將與為兄弟。”遂解層臺而罷民,楚人歌之曰:“薪乎萊乎?無諸御己訖無子乎?萊乎薪乎?無諸御己訖無入乎!
10 正諫:齊桓公謂鮑叔曰:“寡人欲鑄大鐘,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豈避堯舜哉?”鮑叔曰:“敢問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圍譚三年,得而不自與者,仁也;吾北伐孤竹,●令支而反者,武也;吾為葵丘之會,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國,寡人不受者,義也。然則文武仁義,寡人盡有之矣,寡人之行豈避堯舜哉!”鮑叔曰:“君直言,臣直對;昔者公子糾在上位而不讓,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魯境,非義也;壇場之上,詘于一劍,非武也;侄娣不離懷衽,非文也。凡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無天禍必有人害,天處甚高,其聽甚下;除君過言,天且聞之。”桓公曰:“寡人有過乎?幸記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幾有大罪以辱社稷。”
11 正諫:楚昭王欲之荊臺游,司馬子綦進諫曰:“荊臺之游,左洞庭之波,右彭蠡之水;南望獵山,下臨方淮。其樂使人遺老而忘死,人君游者盡以亡其國,愿大王勿往游焉。”王曰:“荊臺乃吾地也,有地而游之,子何為絕我游乎?”怒而擊之。于是令尹子西,駕安車四馬,徑于殿下曰:“今日荊臺之游,不可不觀也。”王登車而拊其背曰:“荊臺之游,與子共樂之矣。”步馬十里,引轡而止曰:“臣不敢下車,愿得有道,大王肯聽之乎?”王曰:“第言之。”令尹子西曰:“臣聞之,為人臣而忠其君者,爵祿不足以賞也;為人臣而諛其君者,刑罰不足以誅也。若司馬子綦者忠君也,若臣者諛臣也;愿大王殺臣之軀,罰臣之家,而祿司馬子綦。”王曰:“若我能止,聽公子,獨能禁我游耳,后世游之,無有極時,奈何?”令尹子西曰:“欲禁后世易耳,愿大王山陵崩●,為陵于荊臺;未嘗有持鐘鼓管弦之樂而游于父之墓上者也。”于是王還車,卒不游荊臺,令罷先置。孔子從魯聞之曰:“美哉!令尹子西,諫之于十里之前,而權之于百世之后者也。”
12 正諫:荊文王得如黃之狗,箘簬之矰,以畋于云夢,三月不反;得舟(一作丹)之姬,淫期年不聽朝。保申諫曰:“先王卜以臣為保吉,今王得如黃之狗,箘簬之矰,畋于云澤,三月不反;及得舟之姬,淫期年不聽朝,王之罪當笞。”匍伏將笞王,王曰:“不谷免于襁褓,托于諸侯矣,愿請變更而無笞。”保申曰:“臣承先王之命不敢廢,王不受笞,是廢先王之命也;臣寧得罪于王,無負于先王。”王曰:“敬諾。”乃席王,王伏,保申束細箭五十,跪而加之王背,如此者再,謂王起矣。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保申曰:“臣聞之,君子恥之,小人痛之;恥之不變,痛之何益?”保申趨出,欲自流,乃請罪于王,王曰:“此不谷之過,保將何罪?”王乃變行從保申,殺如黃之狗,折箘簬之矰,逐舟之姬,務治乎荊;兼國三十,令荊國廣大至于此者,保申敢極言之功也。蕭何王陵聞之曰:“圣主能奉先世之業,而以成功名者,其惟荊文王乎!故天下譽之至今,明主忠臣孝子以為法。”
13 正諫:晉平公使叔向聘于吳,吳人拭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繡衣而豹裘者,有錦衣而狐裘者,叔向歸以告平公,平公曰:“吳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對曰:“君為馳底之臺,上何以發千兵?下何以陳鐘鼓?”諸侯聞君者,亦曰‘奚以敬臺,奚以敬民?’所敬各異也。”于是平公乃罷臺。
14 正諫:趙簡子舉兵而攻齊,令軍中有敢諫者罪至死,被甲之士,名曰公盧,望見簡子大笑;簡子曰:“子何笑?”對曰:“臣有夙笑。”簡子曰:“有以解之則可,無以解之則死。”對曰:“當桑之時,臣鄰家夫與妻俱之田,見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還反,其妻怒而去之,臣笑其曠也。”簡子曰:“今吾伐國失國,是吾曠也。”于是罷師而歸。
15 正諫:景公為臺,臺成,又欲為鐘,晏子諫曰:“君不勝欲為臺,今復欲為鐘,是重斂于民,民之哀矣;夫斂民之哀而以為樂,不祥。”景公乃止。
16 正諫:景公有馬,其圉人殺之,公怒,援戈將自擊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請為君數之,令知其罪而殺之。”公曰:“諾。”晏子舉戈而臨之曰:“汝為吾君養馬而殺之,而罪當死;汝使吾君以馬之故殺圉人,而罪又當死;汝使吾君以馬故殺人,聞于四鄰諸侯,汝罪又當死。”公曰:“夫子釋之!夫子釋之!勿傷吾仁也。”
17 正諫:景公好弋,使燭雛主鳥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殺之,晏子曰:“燭雛有罪,請數之以其罪,乃殺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燭雛數之景公前曰:“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二罪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而輕士,是三罪也。數燭雛罪已畢,請殺之。”景公曰:“止,勿殺而謝之。”
18 正諫:景公正晝被發乘六馬,御婦人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不朝,晏子睹裔敖而問曰:“君何故不朝?”對曰:“昔者君正晝被發乘六馬,御婦人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公慚而反,不果出,是以不朝。”晏子入見,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發乘六馬以出正閨,刖跪擊其馬而反之,曰:‘爾非吾君也。’寡人以天子大夫之賜,得率百姓以守宗廟,今見戮于刖跪以辱社稷,吾猶可以齊于諸侯乎?”晏子對曰:“君無惡焉。臣聞之,下無直辭,上無隱君;民多諱言,君有驕行。古者明君在上,下有直辭;君上好善,民無諱言。今君有失行,而刖跪有直辭,是君之福也,故臣來慶,請賞之,以明君之好善;禮之,以明君之受諫!”公笑曰:“可乎?”晏子曰:“可。”于是令刖跪倍資無正,時朝無事。
19 正諫:景公飲酒,移于晏子家,前驅報閭曰:“君至”。晏子被玄端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故乎?國家得微有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晏子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曰:“移于司馬穰苴之家。”前驅報閭曰:“君至”。司馬穰苴介胄操戟立于門曰:“諸侯得微有兵乎?大臣得微有叛者乎?君何為非時而夜辱?”公曰:“酒醴之味,金石之聲,愿與夫子樂之。”對曰:“夫布薦席,陳簠簋者有人,臣不敢與焉。”公曰:“移于梁丘據之家。”前驅報閭曰:“君至”。梁丘據左操瑟,右挈竽,行歌而至,公曰:“樂哉!今夕吾飲酒也,微彼二子者何以治吾國!微此一臣者何以樂吾身!賢圣之君皆有益友,無偷樂之臣。”景公弗能及,故兩用之,僅得不亡。
20 正諫: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伐越,越王句踐迎擊之,敗吳于姑蘇,傷闔廬指,軍卻,闔廬謂太子夫差曰:“爾忘句踐殺而父乎?”夫差對曰:“不敢。”是夕闔廬死,夫差既立為王,以伯嚭為太宰,習戰射,三年伐越,敗于夫湫,越王句踐乃以兵五千人(一作入)棲于會稽山上,使大夫種厚幣遣吳太宰嚭以請和,委國為臣妾,吳王將許之,伍子胥諫曰:“越王為人能辛苦,今王不滅,后必悔之。”吳王不聽,用太宰嚭計與越平。其后五年,吳王聞齊景公死,而大臣爭寵,新君弱,乃興師北伐齊,子胥諫曰:“不可。句踐食不重味,吊死問疾,且能用人,此人不死,必為吳患;今越,腹心之疾,齊猶疥癬耳,而王不先越,乃務伐齊,不亦謬乎?”吳王不聽,伐齊,大敗齊師于艾陵,遂與鄒魯之君會以歸,益疏子胥之言。其后四年,吳將復北伐齊,越王句踐用子胥之謀,乃率其眾以助吳,而重寶以獻遺太宰嚭,太宰嚭既數受越賂,其愛信越殊甚,日夜為言于吳王,王信用嚭之計,伍子胥諫曰:“夫越,腹心之疾,今信其游辭偽詐而貪齊,譬猶石田,無所用之,盤庚曰:‘古人有顛越不恭’。是商所以興也,愿王釋齊而先越,不然,將悔之無及也。”吳王不聽,使子胥于齊,子胥謂其子曰:“吾諫王,王不我用,吾今見吳之滅矣,女與吳俱亡無為也。”乃屬其子于齊鮑氏而歸報吳王。太宰嚭既與子胥有隙,因讒曰:“子胥為人,剛暴少恩,其怨望猜賊為禍也,深恨前日王欲伐齊,子胥以為不可,王卒伐之,而有大功,子胥計謀不用,乃反怨望;今王又復伐齊,子胥專愎強諫,沮毀用事,徼幸吳之敗,以自勝其計謀耳。今王自行,悉國中武力以伐齊,而子胥諫不用,因輟佯病不行,王不可不備,此起禍不難,且臣使人微伺之,其使齊也,乃屬其子于鮑氏。夫人臣內不得意,外交諸侯,自以先王謀臣,今不用,常怏怏,愿王早圖之。”吳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賜子胥屬鏤之劍,曰:“子以此死。”子胥曰:“嗟乎!讒臣宰嚭為亂,王顧反誅我,我令若父霸,又若立時,諸子弟爭立,我以死爭之于先王,幾不得立,若既立,欲分吳國與我,我顧不敢當,然若之何聽讒臣殺長者!”乃告舍人曰:“必樹吾墓上以梓,令可以為器,而抉吾眼著之吳東門,以觀越寇之滅吳也。”乃自刺殺,吳王聞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鴟夷革,浮之江中,吳人憐之,乃為立祠于江上,因名曰胥山。后十馀年,越襲吳,吳王還與戰不勝,使大夫行成于越不許,吳王將死曰:“吾以不用子胥之言至于此;令死者無知則已,死者有知,吾何面目以見子胥也?”遂蒙絮覆面而自刎。
21 正諫:齊景公有臣曰諸御鞅,諫簡公曰:“田常與宰予,此二人者甚相憎也,臣恐其相攻;相攻雖叛而危之,不可。愿君去一人。”簡公曰:“非細人之所敢議也。”居無幾何,田常果攻宰予于庭,賊簡公于朝,簡公喟焉太息,曰:“余不用鞅之言以至此患也。故忠臣之言,不可不察也。”
22 正諫:魯襄公朝荊,至淮,聞荊康王卒,公欲還,叔仲昭伯曰:“君之來也,為其威也;今其王死,其威未去,何為還?”大夫皆欲還,子服景伯曰:“子之來也,為國家之利也,故不憚勤勞,不遠道涂,而聽于荊也,畏其威也!夫義人者,固將慶其喜而吊其憂,況畏而聘焉者乎!聞畏而往,聞喪而還,其誰曰非侮也。●姓是嗣王,太子又長矣,執政未易,事君任政,求說其侮,以定嗣君,而示后人,其讎滋大,以戰小國,其誰能止之?若從君而致患,不若違君以避難,且君子計而后行,二三子其計乎?有御楚之術,有守國之備,則可;若未有也,不如行!”乃遂行。
23 正諫:孝景皇帝時,吳王濞反,梁孝王中郎枚乘字叔聞之,為書諫王,其辭曰:“君王之外臣乘,竊聞得全者全昌,失全者全亡。舜無立錐之地,以有天下;禹無十戶之聚,以王諸侯。湯武之地,方不過百里;上不絕三光之明,下不傷百姓之心者,有王術也!故父子之道,天性也,忠臣不敢避誅以直諫,故事無廢棄而功流于萬世也,臣誠愿披腹心而效愚忠,恐大王不能用之;臣誠愿大王少加意念惻怛之心于臣乘之言。夫以一縷之任,系千鈞之重,上懸之無極之高,下垂不測之淵,雖甚愚之人,且猶知哀其將絕也。馬方駭而重驚之,系方絕而重鎮之;系絕于天,不可復結;墜入深淵,難以復出;其出不出,間不容發!誠能用臣乘言,一舉必脫;必若所欲為,危如重卵,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太山。今欲極天命之壽,弊無窮之樂,保萬乘之勢,不出反掌之易,以居太山之安;乃欲乘重卵之危,走上天之難,此愚臣之所大惑也!人性有畏其影而惡其跡者,卻背而走無益也,不知就陰而止,影滅跡絕。欲人勿聞,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為。欲湯之冷,令一人炊之,百人揚之,無益也;不如絕薪止火而已。不絕之于彼,而救之于此,譬猶抱薪救火也。養由基,楚之善射者也,去楊葉百步,百發百中,楊葉之小,而加百中焉,可謂善射矣,所止乃百步之中耳,比于臣未知操弓持矢也。福生有基,禍生有胎;納其基,絕其胎;禍何從來哉?泰山之溜穿石,引繩久之,乃以挈木;水非石之鉆,繩非木之鋸也,而漸靡使之然。夫銖銖而稱之,至石必差;寸寸而度之,至丈必過;石稱丈量,徑而寡失。夫十圍之木,始生于,可引而絕,可擢而拔,據其未生,先其未形;磨礱砥礪,不見其損,有時而盡;種樹畜長,不見其益,有時而大;積德修行,不知其善,有時而用;行惡為非,棄義背理,不知其惡,有時而亡。臣誠愿大王孰計而身行之,此百王不易之道也。”吳王不聽,卒死丹徒。
24 正諫:吳王欲從民飲酒,伍子胥諫曰:“不可。昔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龍上訴天帝,天帝曰:‘當是之時,若安置而形?’白龍對曰:‘我下清冷之淵化為魚。’天帝曰:‘魚固人之所射也;若是,豫且何罪?’夫白龍,天帝貴畜也;豫且,宋國賤臣也。白龍不化,豫且不射;今棄萬乘之位而從布衣之士飲酒,臣恐其有豫且之患矣。”王乃止。
25 正諫:孔子曰:“良藥苦于口,利于病;忠言逆于耳,利于行。故武王諤諤而昌,紂嘿嘿而亡,君無諤諤之臣,父無諤諤之子,兄無諤諤之弟,夫無諤諤之婦,士無諤諤之友;其亡可立而待。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夫失之,婦得之;士失之,友得之。故無亡國破家,悖父亂子,放兄棄弟,狂夫淫婦,絕交敗友。”
26 正諫:晏子復于景公曰:“朝居嚴乎?”公曰:“朝居嚴,則曷害于國家哉?”晏子對曰:“朝居嚴,則下無言,下無言,則上無聞矣。下無言則謂之喑,上無聞則謂之聾;聾喑則非害治國家如何也?具合菽粟之微以滿倉廩,合疏縷之緯以成幃幕,太山之高,非一石也,累卑然后高也。夫治天下者,非用一士之言也,固有受而不用,惡有距而不入者哉?”
急求翻譯 晏子諫齊景公
晏子諫齊景公
齊景公在位的時候,雪下了三天不轉晴。景公披著狐皮大衣,坐在朝堂一側臺階上。晏子進去朝見,站了一會兒,景公說:“奇怪啊!雪下了三天,可是天氣不冷。”晏子回答說:“天氣真的不冷嗎?”景公笑了。晏子說:“我聽說古時候好的君主自己吃飽了卻想到別人的饑餓,自己暖和了卻想到別人的寒冷,自己安閑了卻想到別人的勞苦,現在您不曾想到別人啊。”景公說:“好!我受到教誨了。”于是拿出皮衣,打開糧倉,來發給饑寒的人。
關于又欲為鐘的為什么意思和今日欲為的欲的意思的介紹到此就結束了,不知道你從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嗎 ?如果你還想了解更多這方面的信息,記得收藏關注本站。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