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調詩詞有哪些,中調詞代表作
今天給各位分享中調詩詞有哪些的知識,其中也會對中調詞代表作進行解釋,如果能碰巧解決你現在面臨的問題,別忘了關注本站,現在開始吧!
宋詞中的押韻要注意什么,一般有哪些規則,可以按照詞牌名的不同來舉例
首先,詩詞中所謂的韻,大致等于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比如“公”的拼音是gong(第一聲),g是聲母,ong(第一聲)就是韻母,聲母總在前,韻母總在后.然后在看冬dong,宗zong,聰cong,就可以發現它們與公的韻母都是ong,它們就是同韻字,也就是可以拿來押韻的字,一般韻都放在句尾,所以通稱“韻腳”.
了解韻的基礎知識后,再具體從宋詞來講:
宋詞大致分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到90字)、長調(91字以外),又有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的區別.單調一般是小令,比如《如夢令》《漁歌子》等.雙調就是雙闕,前后兩闕字數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相同,比如《踏莎行》《江城子》,當然也有前后兩闕字數與平仄不同的,這個在后面具體舉例.一般都是單調跟雙調,三疊四疊很少見,就不講了.
至于格律,小令的格律最嚴格,中調相對寬松,長調就更為寬松.下面我從小令、中調、長調、這三個類型(其中包括單雙調)各舉1個詞牌的例子來簡略講解宋詞的格律,其中【】表示這個字是要押韻的,()表示這個字可平可仄.[ 親問押韻,所以平仄我不在這里具體講了,最簡單來講,第一二聲為平,第三四聲為仄,例:天(第一聲),娘(第二聲)是平;我(第三聲),去(第四聲)是仄 ]
1、十六字令 十六字,小令,單調
【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詳通過這個,親可以發現,韻都是押在句尾的.而這個詞牌的第二與第十二個字,也就是括號中的字,是可平可仄,不受平仄限制的,其他的字都要嚴格遵守規定的平仄.
例:十六字令 宋 蔡伸
【天】.休使圓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嬋【娟】.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的是[下平聲]的一先韻.
2、破陣子 六十二字,中調,雙闕相同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平】.
詳韻依舊押在句尾,括號內的字可平可仄,其余的字嚴格遵守規定的平仄.
例:破陣子 宋 辛棄疾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可憐白發【生】.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下平聲]的九青韻
3、永遇樂 一百零四字,長調,雙闕,兩闕不同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
詳同以上兩首,句尾押韻,括號內的字可平仄,其余字嚴格按照規定的平仄.
例:永遇樂 宋 辛棄疾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內的字為押韻,該詞具體押[入聲]的一屋韻.
宋詞格律是很復雜的,要掌握那么多紛繁復雜的詞牌格律是很難的.親若是想填詞,可以熟悉幾個自己中意的詞牌,專門填這幾個,填得多了,對于平仄押韻就熟悉了,不必每個詞牌都很精通.
親要是想學習詩詞的格律呢,我推薦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中華書局出版的,這書對于格律的學習是很有好處的.
呵呵,打了這么多字,還是發現好像沒有講的特別清楚,唉,格律是很復雜滴,這樣吧,親還有想問的地方可以HI我或者給我留言,具體到個別詞牌再探討.
PS:本人才疏學淺,以上若有謬誤之處,懇請諒解與指正.
宋詞押韻分哪幾種類型
宋詞格律簡要
(1) 宋詞的格律
宋詞的種類要比唐詩的種類復雜得多,在此,必須先搞清一些與宋詞的種類相關的概念。
a. 詞調和詞牌
詞是配樂歌唱的,因此每首詞都有一個樂譜。而每個樂譜必定屬于當時的某種宮調,就好比今天的歌譜都有一個音調一樣,或者A調,或者C調等等。這種有一定音律,節奏屬于某種宮調的樂譜就是詞調。
每一詞調都有一個名稱,這個詞調的名稱就是詞牌。如《如夢令》、《水調歌頭》,等等。這些詞牌的來源本應根據樂調內容而定,但實際情況比較復雜。有的是舍棄原曲名而以填寫較早影響較大的一首詞的題目而襲用的,如《謝秋娘》。有的是以這個詞調創制的相關人物命名的,如《何滿子》是因歌者而得名的;《虞美人》因項羽訣別虞姬故事而得名;《雨霖鈴》因唐明皇夜聞雨淋鈴思念楊貴妃命樂工創制而得名。但必須指出后人寫的詞內容已大多數與詞牌沒什么關系。
b. 小令、中調、長調
根據字數的多少,詞有小令、中調、長調之分。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但一調數體的情況又很難說明這種以字數多少進行上述三分是唯一標準,因此有人也提出這種三分法可能與樂曲相關。
c. 單調、雙調
詞有的分段,有的不分段。不分段的叫單調,分兩段的叫雙調(分三段、四段的叫三疊、四疊)。雙調的第一段稱為上闋或上片,第二段稱為下闋或下片。
(2) 宋詞的平仄
宋詞的平仄安排與句子字數多少有關。宋詞的句子最短的只有一個字,最長的有十一個字。
(3) 宋詞的押韻
詞的壓韻與詩的押韻方式有幾點不同之處:
第一, 唐詩的韻腳一般都在句末,但是詞的韻腳有可能卻在句中。因為詞的格律需要,一句話可能被分成數句,韻腳就有可能出現在意思上并未成句的地方
第二, 詞有的與近體詩一樣,限定一韻到底,中間不能換韻,而且平仄有限定,有的卻平仄兩可。
第三, 詞的押韻間隔,很難以奇偶來論定,只能講一般短調較密,長調較疏,密的甚至句句入韻。唐、五代有的詞調較密,宋以后新創的較疏些。宋代的語音與詩韻已有很大不同,因此宋代的詞人往往將詩韻根據當時的實際語音加以變通。詞韻比詩韻寬了很多,只要主要元音相近就可以押韻,從整個音系來看與近代的北方音系更加接近了。
(4) 宋詞的對仗
宋詞的對仗要求也比唐代近體詩寬的多。首先,近體詩對仗要求平仄相對,但宋詞對仗平仄不限。其次,近體詩對仗要求避免相同的字,但宋詞沒有這條限制。如蘇軾《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上下句平對平、仄對仄,且用了“有”這個相同的字。宋詞對仗的位置雖然不象近體詩那樣固定,但大體上也有個規律,一般都是在相連的并且字數相同的詞句用對仗。然而,即使可以用對仗的地方,如果內容和表達不需要用,也可以不用,因此常有同一詞牌、同一位置,有的用對仗,有的卻不用對仗。總之,宋詞的對仗要求遠沒有唐代的今體詩那么嚴格。
以上將唐詩宋詞的格律作了一個簡要的介紹。這些格律我們不能僅看作是對寫詩填詞的要求,應該明白這些格律在詩詞的吟誦時音律上帶來的變化和美感。可以這樣說,這些格律不是為寫作為閱讀,而是為吟誦而制定的,否則這些格律將失去了原有的意義。因此,我們認為要吟誦好唐詩宋詞,除了要對其文學上有一個大致的了解,還必須知嘵其一些簡要的格律。
詞是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除了這首《清平樂 村居》還有哪些?
詞是中國古代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除了《清平樂?村居》,還有象李煜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 》、《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等等。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于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余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
詞一般都分兩段(叫做上下片或上下闋),極少有不分段或分兩闋(片)以上的。一首詞有的只分一段,稱為單調;有的分兩段,稱雙調;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稱三疊或四疊。分片是由于樂譜的規定,是因為音樂已經唱完了一遍。片與片之間的關系,在音樂上是暫時休止而非全曲終了。一首詞分成數片,就是由幾段音樂合成完整的一曲。
詞的句式參差不齊,基本上是長短句,長短句也是詞的別稱。
一般詞調的字數和句子的長短都是固定的,有一定的格式(一般上下闋(片)像對聯一樣相對。
一般按字數將詞分為小令、中調和長調三種,58字以內為小令;59到90字為中調;長調91字以上,最長的詞達240字。
古詩體裁有哪幾種
問題一:詩的體裁有哪些 1 古體詩,包括古詩(唐以前的詩歌)、楚辭、樂府詩。古體詩的詩體可分為樂府、雜言、四言、 五言、 七言等。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詩體裁的詩歌也屬古體詩。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2 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詩體分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等。
3 詞,又稱為詩余、長短句、曲子、曲子詞、樂府等。其特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字數不同可分為長調(91字以上)、中調(59-90字)、小令(58字以內)。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4 曲,又稱為詞余、樂府。元曲包括散曲和雜劇。散曲興起于金,興盛于元,體式與詞相近。特點: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數(套曲)兩種。套數是連貫成套的曲子,至少是兩曲,多則幾十曲。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須同一宮調。它無賓白科介,只供清唱。
5 新詩(或稱白話詩)
問題二:中國古詩有哪幾種體裁 首先,古代詩歌分成兩部分古體詩(古風、古詩) 格律詩(五七律、絕,排律,又稱新詩)古風以時代劃分,先秦古詩(《詩經》),騷體詩(《離騷》),漢樂府(《孔雀東南飛》),五七言詩(《古詩十九首》)等等……后人以古風體寫的古詩(《將進酒》),古體律絕(除了不要求格律且韻寬外,基本和律絕一樣)新詩以字數和格律劃分。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排律。另外,再往細劃分得話,絕句和律詩還分成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還有偷春、蜂腰和拗體。剩下就是,詞,按照詞牌的格律寫。曲,按照曲牌的格律寫。最后是現代詩~格律詩的學問很深,想學得話,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平仄,入聲字。知道平仄之后,去學習格律的變化規則,然后就可以嘗試了。在內容上,要注意對仗,合掌(一聯中,兩句寫的是同一個內容),三連平,孤平,孤仄。給你一個介紹這個知識的網站: honglm/...d=3480第一部分是配文詩韻,第二部分是平仄,對仗 honglm/...319908這是一步一步教你寫東西的~我一個朋友找的~很不錯!最后,學寫律詩的時候,要注意:中間兩聯,四句,兩兩對仗。很高興有人喜歡寫這些東西,我本人學些這些都是從網上學的,沒看什么書。你喜歡得話,去新華書店,找找,有這些基本的東西的書,很常見。買一本細細看來,就知道了。祝賀你走進飄著墨香的,古代詩詞的海洋。15335739,這是我的qq,真的喜歡的話,可以找我探討,我們互相學習。
問題三:詩歌體裁有哪些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一、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③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于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題目。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三、從詩歌的題材可分為:
①寫景抒情詩,歌詠山水名勝、描寫自然景色的抒情詩歌。古代有些詩人由于不滿現實,常寄情于山水,通過描繪江湖風光、自然風景平寄寓自己的思想感情。這類詩常將要抒發的情感寄寓在后描寫的景物之中,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寓情于景。其風格清新自然。
②詠物言志詩,詩人對所詠之物的外形、特點、神韻、品格進行描摹,以寄托詩人自己的感情,表達詩人的精神、品質或理想。
③即事感懷詩,因一事由而引發詩人的感慨,如懷親、思鄉、念友等。
④懷古詠史詩,以歷史典故為題材,或表明自己的看法,或借古諷今,或抒發滄桑變化的感慨。
⑤邊塞征戰詩,描寫邊塞風光和戍邊將士的軍旅生活,或抒發們樂觀豪邁或相思離愁的情感,風格悲......
問題四:古詩的體裁有多少種?分別是什么? 最佳答案
古代詩歌的體裁常識
一、古代詩歌的分類
古代詩歌包括詩、詞、曲。
從詩歌的形式可分為:
①古體詩,它有四言古詩(最早出現于《詩經》)、五言古詩(成熟于漢,如《古詩十九首》)、七言古詩(成熟于唐代,如《長恨歌》)、樂府詩(標題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稱,如《琵琶行》)等形式。
古體詩不講對仗,押韻較自由。古體詩的發展軌跡:《詩經》→楚辭→漢賦→漢樂府→魏晉南北朝民歌→建安詩歌→陶詩等文人五言詩→唐代的古風、新樂府。
②近體詩,包括律詩和絕句。近體詩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聲,韻有定位。絕句分五言絕句(五絕)、七言絕句(七絕)兩種,律詩分五言律詩(五律)、七言律詩(七律)、排律三種。
③詞,鼎盛于宋代,按字數多少,分為小令(58字內)、中調(59―90字內)和長調(91字以上)三種形式。詞調有定格,句有定數,字有定聲,韻有定位。詞有單調和雙調之分,雙調就是分兩大段,兩段的平仄、字數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單調只有一段。詞的一段叫一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闕、上闕、上片,第二段叫后闕、下闕、下片。
④曲,又稱為詞余、樂府。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雜劇兩種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數(又名“套曲”)兩種形式。
二、詩、詞、曲的有關知識
①古體詩?近體詩
古體詩和近體詩是從詩的音律角度來劃分的。二者的主要區別是:近體詩是指唐初形成的,在字數、聲韻、對仗等方面都有嚴格規定的格律詩,古體詩則不講格律,唐代以前的詩歌都是古體詩。
②律詩?絕句(又叫截句)
律詩和絕句的區別主要在句數上。絕句只有四句,可以對仗,也可以不對仗。律詩共八句,一二兩句為首聯,三四兩句為頷聯,五六兩句為頸聯,七八兩句為尾聯;首聯和尾聯可對仗,可不對仗,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無論律詩還是絕句,都有平仄聲的要求。八句以上的律詩為排律。
③歌?行?引
古代詩歌體裁,三者無嚴格區別。音節、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雜言,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琵琶行》《李憑箜篌引》。
④樂府?新樂府
樂府,本是漢武帝時掌管音樂的官署名稱,后來成為詩體的名稱。漢、魏、南北朝樂府官署采集和創作的樂歌,簡稱為樂府。新樂府創于初唐。初唐詩人寫樂府詩,除沿用漢魏六朝樂府舊題外,有少數詩人另立新題,已與原聲韻不同,故稱新樂府,到白居易確定了新樂府的名稱。
⑤題目?詞牌
題目和詞牌的區別:詞的標題是詞的內容的體現,詞牌是一首詞的曲調名稱。如《念奴嬌?赤壁懷古》中,“念奴嬌”是詞牌,“赤壁懷古”是題目,揭示該詞是一首抒懷詞,地點是“赤壁”。詞必須有詞牌,但不一定有題目。分成兩段的詞上段稱為“上闕”(或“上片”),下段稱為“下闕”(或“下片”)(“闕”是樂曲終了的意思)。
⑥散曲
散曲是宋元時代興起的,由詞蛻化出來的一種和樂演奏的歌曲。體式和詞相近而比詞自由,可以在字數定格外加襯字;較多使用口語。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數兩種形式。小令只含一支曲子,如《越調?天凈沙?秋思》只有“天凈沙”一曲。而套數是合一個曲調中多支曲子為一套,是戲曲或散曲中連貫成套的曲子,一套中曲子數不定,少則兩曲,多則不限;每一套數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曲牌名;全套曲必須同一宮調,有首有尾,一韻到底;結尾處多用“煞”,用多少遍沒有規定。如《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它含有屬于“般涉調”這一宮調的八支曲子,而其中“哨遍”是這套曲的第一支曲的曲牌名,又是全套曲的曲牌。
⑦元雜劇
雜劇是宋金時期在諸宮調等的基礎上成長起來的文學樣式,是一......
調字的古詩有哪些
1、摯咎繇而能調;茍中情其好修兮
先秦 屈原 《離騷》
2、水調聲長歌末了
宋 晏幾道 《蝶戀花·碾玉釵頭雙鳳小》
3、今年水調得人憐
宋 晏幾道 《浣溪沙》
4、水調聲長歌未了
宋 晏幾道 《蝶戀花·碾玉釵頭雙鳳小》
5、今年水調得人憐
宋 晏幾道 《浣溪沙》
6、越調變新聲
宋 蘇軾 《菩薩蠻·碧紗微露纖纖玉》
7、水調歌歸去
宋 蘇軾 《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
8、饒君撥盡相思調
宋 蘇軾 《鷓鴣天·羅帶雙垂畫不成》
9、賡水調
宋 無名氏 《水調歌頭·三楚詩書帥》
10、定報鼎羹調
宋 辛棄疾 《水調歌頭·簪履竟晴晝》
好了,文章到此結束,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版權聲明:本站發布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